第一章:太阴病概说
伤寒太阴病是胃肠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与阳明病为同一胃肠病位依据器官功能盛衰与代谢增减而分化的两性过程。在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病理反应在胃肠而功能亢进、代谢增高,表现为阳明病;若病理反应在胃肠而功能衰退、代谢减低,则表现为太阴病。太阴病与阳明病在证状表现上也是同一胃肠器官功能盛衰增减的相对表现。例如:阳明病身热恶热,汗出而渴,大便燥结,脉象洪大滑实,表现着胃家实热。而太阴病则无热手足冷,不渴,自下利,脉象沉细无力,表现着胃肠虚寒。太阴与阳明皆有腹满、腹疼。阳明为不大便燥屎硬结而满疼,病为热实。太阴为自下利腹满时疼,病为虚寒。太阴与阳明皆有不能食。阳明为燥屎梗阻而不能食。太阴则是胃气虚寒而食不下。太阴与阳明,无论从病理或证状表现来看,都很清楚的表明着二者是同一胃肠病位依据功能盛衰与代谢增减而分化的两种性质的病理过程。病理过程中的证状,是病理的外在反映。如果说病理是证状的抽象认识,那么证状则是病理的具体表现。在祖国医学中,没有一种病理不是通过对证状的辨析而认识到。仲景伤寒六经病理界说正是用证状的综合反映来表明的。所以证状亦即病理的证据。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太阴为病,脉弱”等等。在这些证状中都包涵着伤寒病因,功能衰退代谢减低的阴性病理。
作为伤寒六经界说的提纲,证与脉是并重的。脉是直接反映机体循环状况的,而病理状况也总是反映于循环系统的。一般地说,循环系统的状况直接反映着机体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而机体功能盛衰与体液盈亏乃是病性的物质基础。所以脉象与证状的综合反映总是病位病性和病势的证据。
从现代医学中我们知道:消化管的运动与消化液的分泌,以及消化吸收等生理功能活动,是在神经与体液的统一调节下进行的。所以不仅消化管的病理状况反映于循环系统,而且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也影响到消化管的功能活动。如果消化管的循环血流通畅充足,则消化管的运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加,小肠粘膜细胞的通透性更为良好,于是消化吸收的功能增高。如果消化管血流不足,血压降低时,则消化管的运动减缓,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因而造成消化不良,养分不能充分水解又造成吸收障碍。同时,肠粘膜受缺氧与代谢产物过多而影响它的通透性。而且在吸收中占重要地位的肠绒毛的运动也常因血流缓慢而停止。这些因循环供血不足带来的变化,造成了消化吸收的极大障碍。肠内容物因水分及溶质不被吸收而成为浓度很低的流质。这种流体物质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要比固体物质缩短约三倍左右。这样,小肠内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流质,很快被送入大肠。而大肠是依靠蠕动及逆蠕动而使流动性物质来回移动而完成最后的吸收程序的。但当大肠因血循环减缓而致逆蠕动减弱时,流体物质很快被排出体外。上述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与消化管的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恰好说明:“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的一般病理。脉弱为沉细无力的体象,主气虚血少,表现着循环系统的功能衰弱与体液不足。所以弱脉与自下利的病理反映为胃肠虚寒。同时在胃肠虚寒的病理过程中,因消化吸收的严重障碍与残留食物在胃肠中发酵所发生大量的气体则造成腹满而吐、食不下。胃肠或腹肌也因血液循环不足而发生挛疼。太阴病的病理与证状发生的机制,在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学借鉴中,会使人们有更为切实的认识。它清楚地证明着太阴病理过程,病势为阳虚里寒。
然而太阴病是以伤寒这个外界生物病原体侵入机体而引起的病理过程,如单纯用胃肠虚寒或胃肠功能衰弱的病理来解释它是不完全正确的。当伤寒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人体的防御系统会作出抗御反应。在机体功能强盛体液充足的状况下,抗御系统是动员机体器官以亢奋的功能与增强代谢来抵御,排除致病因素,表现为阳性病理反应。在机体功能衰弱与体液亏虚的状况下,防御系统不能以提高功能与加强代谢来抵御、排除致病因素,而精气反为其所夺,所以抗御反应表现为功能衰退和代谢减低的阴性病理反应。
伤寒太阴阶段的病理趋势为阳虚里寒。衰弱的胃气在致病因素的伤害下,不仅不能作出强盛的抗御反应,而精气复为其所夺。正邪之间的斗争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胃家虚寒。所以据阳虚里寒的趋势而用助阳温里法,以附子增进循环功能而助阳,以干姜温里而止利,相辅相成而建回阳止利之功。阳回利止,正邪矛盾关系即起了根本的转化。所谓正气盛则邪气衰。
或问:助阳温里如何能使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太阴病获得痊愈呢?是的,在祖国医学中对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病理过程,并不一定要用杀毒制菌的方法来治疗。要说明这一点,我想,须涉及到几个基本观念,即:生命是什么?生命何以存在?疾病何以发生?治疗何以成功?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不断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恩格斯语)那么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机体的内动力能够不断自行解决其自身中所产生的矛盾。而疾病的产生乃是外界致病因素通过机体内因而产生的矛盾过程。(宋陈无择对病因的三因说——外因、内因、不内不外因是应商榷的。单纯的内因或外因是不能发病的。陈氏的说法无论在祖国医学或现代医学理论中都是不通的。)从这一观念出发,任何的医疗手段必定是依赖机体本身内动力才能获得成功的。伤寒六经辨证的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上的。它对阳性病的祛邪法和对阴性病的扶正法,都是建立在机体内动力的基点上来解决机体自身中的矛盾的。例如太阳的汗法是依赖体表组织本身的抗御功能来排汗祛邪的;阳明病的吐法、下法是依赖胃肠本身的抗御能力来排除病理物质的;少阳病的和法亦是依赖三焦气机自身的动力恢复平衡的。尽管其方式和途径不同,但都是依赖机体本身的动力而解决其自身的矛盾的。三阴病理过程中,由于机体功能衰弱与体液不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内动力处于劣势。在这一趋势下,必须唤起机体自身的动力,以建立巩固的抗御基础。《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正是指出了阳性病中因正气充实而出现强盛的抗御反应,所以表现邪气盛而正气充实。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邪实。所以在正气充实的基础上用祛邪法。邪气去则正气安。在阴性病理过程中,因精气无能抵御邪气而反为邪气所夺,正气表现衰弱。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正虚,所以当扶助正气以促使矛盾关系的转化。正气复则邪气衰。
太阴的病势为阳虚里寒。《灵枢·五味篇》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这说明了胃肠是维持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资源。在病理过程中,古人说:“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若太阴病吐、利、食不下,不仅是胃肠功能衰弱,而且吐利复夺其精气,当机体的物质储备消耗到一定的程度,必将导致全身性机能衰弱的危境。所以太阴病亡阳,则合并少阴而吐利烦燥,四肢厥逆。太阴病吐利亡阴则孤阳无所附而出现下利后脉绝,手足逆冷。二者皆危证。
太阴病的成因有三:一是其人胃气素虚,感伤寒而发太阴病。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二是由阳性病误下伤害胃气而转化太阴。如“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疼”;再如:“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又如“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下利不止,水浆不下”。三是由少阴病伤阳而合并太阴。如:“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至五六日自利”。
太阴病胃阳增进亦有转化阳明的机转。如:“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
伤寒太阴篇的文字甚简略,有的条目散入少阴与厥阴篇中。在少阴篇中诸条因是少阴与太阴并病,仍保留于少阴篇中。散入厥阴篇数条悉收回太阴篇中。三阴病篇的条目混乱不清由来已久。自宋、元以来,医家中即有太阴下利、少阴下利、厥阴下利诸说。今以六经病理界说为依据,对其重为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