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第五章 热利呕哕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五章 热利呕哕

本章热利呕哕皆杂病,不属伤寒范畴。因原载于伤寒厥阴篇中,所以附于厥阴篇末述及。
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条热利即后世之痢疾。所谓热利即病因为热之意,以热区別于太阴的寒利。热利表现发热、口渴、脉数、下重腹疼等。下重即所谓里急后重,为肛门沉坠之感觉,乃肛门直肠肌痉挛所致。下重在痢疾病中是常见的证状。但在里寒下利病中却极为少。所以用下重作热利的一个病性特征。本条热利概括多种细菌性痢疾,皆白头翁汤所主治范围。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42克,秦皮42克,黄连42克,黄柏45克
上四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不愈,更服200毫升。”
本方为解毒、清热、止痢之剂。用治结肠化脓性炎证有良好效果。对肠炎下利赤白,诸种细菌性利疾皆效。方中白头翁治毒痢止腹疼。秦皮苦涩性寒,清热止痢。黄连黄柏清热解毒止痢。本方据实验研究对贺氏、宋氏、弗氏等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巴痢疾也有效。
2、“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乃下利而渴的同意语。渴是里热的表现。举欲饮水以说明热利,太阴病篇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之文。所以下利病,渴与不渴是有热无热的证状根据,也即是病性的根据之一。凡热利皆可以白头翁汤主治,不必非下重。
3、“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身热而渴是白头翁汤证,凡脉一般表现紧数。脉弱是细而无力,表明功能亢进之热已趋缓和,机体抗病之后精气消耗的疲惫状态。所以说脉弱是自愈的表现。若下利不渴而脉弱是太阴病。
4、“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身热为白头翁汤证,若脉数发热恶寒而下利为葛根汤或葛根芩连汤证。下利脉数身有微热而汗出者自愈,并不是不药自愈,应理解为服药后有微热汗出脉和者自愈。如果服药后脉复紧的是病未解。紧脉为血管收引之状,所以说病未解除。如果说不是服药汗出脉和自愈,那么“设复紧为未解”一句中复紧之复字,未解之未宇,字意便无可承接。切不可泥死于自愈二字之下。
5、“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此条亦热利之脉证。浮数是热盛,涩为阴虚。从理论上说此脉与下利脓血是相符的。但临床所见,下利脓血之热利并不必脉涩。然此条以尺寸论脉、凭脉断证,疑非仲景文字。
6、“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热利病下重的脉多弦,但并非必然。弦为拘急,下重为肛门直肠痉挛。大脉接近于洪脉。热利脉洪大为邪气盛,所以下利正方兴未艾,自然为未止。热利欲愈时脉常微弱或缓,表明正气抗病之后的疲惫状况,是欲自止。但数脉决不是下利欲愈之脉。发热是热利常见的证状,是机能亢进代谢增高的抗御反应,并不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虽发热不死一句实为无所谓之辞。本条证凭脉断证,疑非仲景文字。仲景论脉在于辨析病机以为治疗的依据。凭脉断某证之有无是后世医生自炫之法,决非仲景辨证之意。
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是热利的脉证。凭此脉证断其自愈----不药自愈,是无根据的。如果说:下利脉数而渴者,二三日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这是符合热利的发展规律的。临床所见,热利初起,脉数发热而渴,初下利为稀粪,二三日则继以脓血。本条旧注多作寒利解释。谓脉数是寒去热来而下利自愈,设不差为热气有余即便脓血云云。然而里寒下利,阳回则利止而愈。决无寒利阳回又转化为热利便脓血的。这在病理是不存在的东西。完全是顺文附会之辞。
8、“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更烦是指热利利止之后又发热心烦懊憹不眠之证。更字作再字解,如“更上一层楼”。更烦即再发热心烦,不是更加、更甚之意。凡热利痊愈当利止脉静身和。今利止后再发热心烦,若按其腹,硬满的为实热,当调胃承气汤或大柴胡汤斟酌选用。今按其腹自心下至少腹皆濡,知胃中无结实之邪,热烦所以称虚烦。虚烦是与结实之烦热相对而言,并非功能衰退代谢减低之虚寒、虚弱的虚。本条证是热利止后胃肠余热未清。栀子豉汤为治虚烦懊憹不眠的第一方剂。方见太阳病篇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