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前言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伤寒论》的研究和整理,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发扬始于继承,继承终于发扬。这也是个深化和提高的过程。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还有个思想方法问题。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唯物主义的自然辨证法是揭示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一部《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它的作者张仲景被尊为“医圣”,这不是无缘无故的。这完全是它的科学成就所取得的结果。

《伤寒论》的成就是伟大的,它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的著作。由于《伤寒论》的诞生,使祖国医学在临床学上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这样说决不是尊经崇古。如果我们看不到或不认识古代的科学成就,继承就无从说起。如果我们对它叹为观止,那么发扬又从何而来呢!厚古、薄古都不是正确的态度。科学的发展总是前者为后者之师而后来者居上。说来总归是个继承和发扬的问题。

略述《伤寒论》的研究整理概况: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代,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流传。自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没有重要的发展。

到宋代,由于理学的推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伤寒论》的研究整理流传,自宋到金、元以来整理研究者有十余家之多。成无己首倡于前,韩祇和、朱肱、郭雍等继踵于后。

这一时期的研究整理工作主要是逐条注释,包括字句脉证、方药及对病理的探索。到明清两代,《伤寒论》的研究整理有了显著的发展,而且在众多的医家之间出现了不同观点的争论。

二十世纪初叶,由于西医在我国的传播,给《伤寒论》的研究整理带来了新的内容。如章太炎、恽铁樵、陆渊雷等先生均在不同程度上用西医的生理病理知识对《伤寒论》的某些条文作了新的探索。这些新的探索虽然在理论上还比较幼稚,但它却是研究整理《伤寒论》的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开端。因陆渊雷先生等尚没能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所以终不能全面系统地对《伤寒论》进行整理和阐发。

自成无己到陆渊雷先生,经过七百余年的时间,在《伤寒论》的研究整理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悬而未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五个:一、《伤寒论》的编纂;二、《伤寒论》的整理;三、对伤寒六经的解释;西、六经辨证法的适用范围;五、伤寒与杂病的区分。

以上五个问题虽经过长期的研究、争论,但至今尚未能彻底解决。这是目前我们研究整理《伤寒论》面临的现实状况。本文对上述五个问题的观点和意见分别略加以说明如下:

一、伤寒论的编纂问题

方有执、喻嘉言等认为,《伤寒论》原来的编次被王叔和弄乱,文字亦有所纂改,主张重新整理其编次,并以此罪王。

而张志聪、陆九芝则极力反对,认为《伤寒论》原编次没有错误,而且各条之间皆有深意,不准改动经文。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有功于世。当代医家有人认为,《伤寒论》原文的错简和供失是完全可能的。

但《伤寒论》的条文是札记性的随证立方,不一定有严格的次序。如为了学习和掌握得方便,是可以重新整理的。作者的看法是,《伤寒论》的文字形式与一九七二年武威汉墓出土的医简之文字形式是十分相似的,以此可证明《伤寒杂病论》亦是简书的形式。

这样,一部《伤寒杂病论》要以千计的竹简连缀成篇,这在保存和传播上是相当困难的。同时,在时间与水、火、虫害及社会动乱中,造成简书的残缺和编次的凌乱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约距成书时间晚一世纪左右。王叔和对文字残缺和编次凌乱的《伤寒论》,不可能不以己意进行整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王的整理流传之功,应予以肯定,对其编纂上的错误,是不应责难的。

方、喻二氏主张重编,未为不可。但罪王则非公论,况且方氏的“伤寒论条辨”和喻氏的“尚论篇”也并不比伤寒论原编次更为正确多少。张志聪、陆九芝不准改动经文的尊经崇古思想是不正确的,但他们却看到了伤寒论条文之间的联系性。《中国医学史略》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条文式的临床札记性的著作”,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原来《伤寒论》条文,本自有着严格的次序和分明的条理,且各条文之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伤寒论》的编次与伤寒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致的,统一的,而它的简书的文字形式也毫不妨害它的严格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