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第一编 伤寒六经概说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仲景著伤寒立六经以为临床辩证治疗的法则,使学者见病知源,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而辩证的缜密,立法的精妙,方药之准确,己被实践所证明,为后世医家所师法。但伤寒六经的本质是什么,虽经历代医家探索和解释,迄今尚无一全面正确的说法。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就此略抒管见。

  一、前人对伤寒六经的解释

  自宋代以来,解释伤寒的医家以百计,而对六经的解释约有三端:一是以成无己为代表的用《内经·热病论》之六经的解释;二是以汪琥、柯琴为代表的用经络学说的解释;

  其三是以张志聪、陈念祖为代表的用运气学说的解释。此外尚有证候群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并没有一个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得了伤寒六经。

  例如热病论的六经证候与伤寒证候并不相同,其传变规律也各自特殊。热病论六经传变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西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依一定之次序,有一定之日数,绝无例外。

  而伤寒六经传变既无固定的日数,也不循此固定的次序。其传变与否,传变何经皆有一定的条件为依据。

  在治疗上,热病论之三阳病皆用汗法,三阴病皆用下法。伤寒病则太阳用汗法,阳明用吐法、清法、下法,少阳用和法,少阴用助阳温经法,太阴用助阳温里法,厥阴未出法。

  总之,热病论之六经与伤寒之六经,无论在症状上、传变规律上及治疗方法上都无相同之处。所以说热病论六经与伤寒六经是不同质的东西,用热病论六经来例说伤寒六经在理论上不可通,在实践上毫无益处。

  经络学说是在针灸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它以手足三阴三阳六经来表

  明气血运行的通路,并以之表明经络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如用经络的六经来解释伤寒六经,也因它们是不同质的东西,所以也有着许多牵强附会之处。如经络学说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而伤寒为六经,数不相符,于是便以传足不传手之说以附会之。

  当其仍不能贯通之处,又杜撰出“经病”、“腑病”或“经腑俱病”之说法以回护穿凿。无论如何,经络六经与伤寒六经是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各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所以终不能相合。

  虽然确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毕竟是张家与李家,不是同一的东西。同时用经络六经解释伤寒六经并无实践意义。

  运气学说是古代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基础上研究气化运行的规律的学说,以之说明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运动规律。

  这一学说自秦汉时代即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医家释解生理、病理的基础理论之一。运气学说本身有它特殊的科学内容。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确实存在,人在自然界中生存,自然要受气运变化的影响。

  但以气运六经来解释伤寒六经,把伤寒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建立在它自身的矛盾性上,而去建立在气运变化的外因上,这岂不是把伤寒六经这个生动的理论拖进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中了吗!

  伤寒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是以内因为根据的,外因只不过是变化的条件而己。用气运六经解释伤寒六经的错误并不在运气学说本身,而在解说者的认识方法。

  近代医家认为“伤寒六经是反映热性病的几个不同阶段,或不同的证候群”。这种说法比较近于实际,但不能阐发六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揭示伤寒六经的本质。用热论六经、经络六经、气运六经来解释伤寒六经的前代医家,由于受儒家遵经思想的影响,所以多在以经释经的窠臼之中。

  但这些先辈医家们在《伤寒论》的研究整理中,确有许多见仁见智的言论,对后世学者多有教益和启发。这是应予以充分肯定和重视的。

  二、伤寒六经的病理根据

  伤寒六经病,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依据不同病

  性和不同病位而分化的六个特殊的病理阶段。由于不同的病理性状和不同的病理部位规定了病理过程的病理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便是作为临床辨证法的六经分证的实际意义。这也是伤寒六经与其他任何六经相区别的根据。

  伤寒病理过程依据阴、阳不同的病理性状分化为两类,即阴性过程与阳性过程。例如仲景以发热与恶寒为阴阳病性界说。

  他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根据体温升高发热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确认为阳性过程;根据体温不足而恶寒是功能衰退、代谢减低的表现而确认为阴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