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以发热与恶寒的表现辨认伤寒过程的阴、阳性状,正是根据内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临床应用。伤寒六经病中,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皆有发热,为阳性过程;少阴、太阴、厥阴三经皆有恶寒,为阴性过程。
在阴阳两类过程中,仲景又根据发生病理反应的不同部位,分阴病阳病各为三个不同过程:病理反应在体表部位,在阳性过程中为太阳,在阴性过程中为少阴;病理反应在胃肠部位,在阳性过程为阳明,在阴性过程为太阴;
病理反应在气机部位,在阳性过程为少阳,在阴性过程为厥阴。伤寒病理过程发展的长途中,就是依据阴阳病理性状和表、里、气机病理部位而分化为“六个不同的病理阶段,是为伤寒六经病。
仲景的六经病提纲正是反映了六经病理性状和病理部位,所以六经提纲也正是六经病的病理界说。
例如太阳提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伤寒病理过程是机体对生物病原体的抗御过程。脉浮为血管扩张浅出、血流充盈,体表组织血流增加。在伴有发热恶寒头疼时表明抗御反应在肌肤经脉组织部位。
病在身体之表,仲景称为表病。由于脉浮发热显示了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所以是表部位的阳性过程。表部位的阴性过程为少阴病。例如,少阴提纲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仲景文例言简意赅,凡说无热恶寒即为阴病,凡说阴病即赅无热恶寒。
少阴脉微细,乃因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血管因而收缩,表现沉微细弱,病机为气虚血少。体表组织因供血不足而体温低落,脑组织因贫血而出现神志不清的欲寐状态。少阴病表现了抗御过程中体表组织功能衰弱与体液不足的状况,这正显示了表部位的阴性病理过程。
太阳病与少阴病由于是同一表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阴阳两性过程,所以它们又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西肢微急难以屈伸者”,这是太阳因汗多亡阳造成向少阴发展的例。
又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这是少阴病与太阳之过渡阶段中偏属于少阴的例。少阴病以体表功能衰退为依据,不应发热。但脉沉己表明经脉之功能衰弱,虽反其常而有微热,但仍不失少阴的内在根据。
从正反两方面看,太阳与少阴是伤寒表病位依据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据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阳明病是伤寒胃肠病位的阳性过程。如阳明提纲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胃家赅言胃肠,“邪气盛则实”。阳明赅发热,胃肠为躯体的里面。所以仲景称阳明为里病,亦是与表病相对而言。提纲中胃家指出病位,实乃邪气盛而正气充实之谓,这正是阳明病的特征。阳明提纲指出了胃肠病位的阳性抗御过程。
胃肠病位的阴性过程为太阴病。如太阴提纲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又说,“太阴为病脉弱。”弱脉是沉细无力之象,乃气虚血亏的脉征。在气虚血亏的状况下而吐利腹疼自是胃肠病为阴性病理过程。
阳明与太阴是同一胃肠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两性过程。在症状表现上俱是阴阳相对的性质。如阳明发热而渴,太阴手足冷不渴。阳明大便硬,太阴自下利。
阳明脉洪大滑数,太阴脉沉细无力。太阴与阳明也因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例如,“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这是太阴病胃肠功能增进而转化阳明的例。
再如:“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这是阳明病伤害胃气而致胃肠功能衰退而转化太阴的例。少阳病是气机病位的阳性过程。少阳提纲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说,“伤寒脉弦细……属少阳。”在现代医学中,口苦为胆汁代谢失常所致,脉弦细为血管收引而张力增大。实践证明:交感神经
活动亢进可抑制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唾液分泌黏稠。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可促进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唾液分泌稀薄。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可使血管收缩,而副交感神经则使血管舒张。
少阳病的口苦咽干脉弦细,显然为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失常所造成的结果。祖国医学对推动脏腑、经络、营卫生理活动的动力是称之为气机的。因为少阳病理过程中机能表现为亢进,所以少阳病为气机病的阳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