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为气机病位的阴性过程。厥阴提纲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消渴见于糖尿病,糖尿病与胰腺胰岛素的分泌障碍有关。
气上撞心是一种强力撞击感的心悸,见于病毒性心肌炎。心中疼热见于心肌坏死的进程中,饥而不欲食乃胃的强烈收缩造成的饥感。
而交感神经活动可使心跳加快,使冠状血管舒张;副交感神经活动则抑制心跳和收缩冠状血管,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显然,厥阴病亦是与植物性神经调节障碍有关,据此厥阴病乃为气机病的阴性过程。
厥阴与少阳病由于是同一气机病位的阴阳两性过程,所以它们也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
例如,“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再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前例可知少阳见厥是机能减退而向厥阴发展,欲得食为机能复常而病愈。后例少阳脉弱为气虚血亏向阴发展。因微热见厥而知气机呈虚性障碍。从以上两例己见少阳病机能衰退即入厥阴,厥阴病机能复常则还出少阳而愈。
在少阳病理过程中,己潜在着转化厥阴的机理,如少阳病之往来寒热,在厥阴为厥热胜复;少阳病之咽干,在厥阴为消渴;少阳之或有心下悸,在厥阴为气上撞心;少阳之胸中烦,在厥阴为心中疼热;少阳之默默不欲饮食,在厥阴为饥而不欲食。少阳与厥阴终于因是同一气机病,所以因机能进退而相互转化。两经证状之间也是阴、阳与微、甚之不同。
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是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太阳、阳明、少阳是同一阳病性状在不同病位的反应;少阴、太阴、厥阴是同一阴病性状在不同病位的反应。
三阳病之间因邪气增长而次第传变;三阴病之间因正气消减而两阴合并。如太阳邪盛传变阳明的例:“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也。”
太阳传少阳的,例如,“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己解也。设胸胁满疼者,与小柴胡汤。”
少阳传变阳明的,例如:“服柴胡汤己,渴者,属阳明。”此外,在三阳传变过程中,尚有两经或三经合并的过程。例如,太阳与阳明合并病,太阳与少阳合并病,少阳与阳明合并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并病等等。在阴性病理过程中的合并病如太阴与少阴合并:“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又如,“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两阴合并表里虚寒多为危证,所以三阴合并过程,实际上难以存在。
总之,病理的阴、阳性状,是器官功能盛、衰在病理过程中的表现,所以阴、阳病性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处于病理中的器官组织,在功能上的进退变化,即是病性的相互转化。
表、里、气机病位,由于它们的生理功能各自不同,所以它们在病理过程中,有各自特殊的病理和各自特殊的证状表现。它们又由于是体液相通与神经相连的整体中的三个部分,所以在病理过程中,因邪气过盛而次递传变和正气消弱而两阴合并。伤寒六经病,是以不同的病性、病位相区分,又以同一的病性、病位相连接的一个伤寒病理发展过程的整体。
在生理过程中,组织器官的形质与功能是统一的。在病理过程中,病位和病性也是统一的东西。病性和病位的统一即是病机。《内经·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无不是病位与病性的合成。
仲景著伤寒立六经以为临床辩证治疗的法则,使学者见病知源,有理可据,有法可依,有方可用。而辩证的缜密,立法的精妙,方药之准确,己被实践所证明,为后世医家所师法。但伤寒六经的本质是什么,虽经历代医家探索和解释,迄今尚无一全面正确的说法。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就此略抒管见。
一、前人对伤寒六经的解释
自宋代以来,解释伤寒的医家以百计,而对六经的解释约有三端:一是以成无己为代表的用《内经·热病论》之六经的解释;二是以汪琥、柯琴为代表的用经络学说的解释;
其三是以张志聪、陈念祖为代表的用运气学说的解释。此外尚有证候群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并没有一个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得了伤寒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