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第二编 太阳病篇 第一章太阳病概说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一章太阳病概说

太阳病是伤寒病理反应在体表部位的阳性病理阶段。仲景在太阳病提纲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这是仲景为太阳病所作的界说。提纲所表明的正是伤寒病病理反应在体表部位阳性过程的根据。

实验证明,健康的机体接种细菌后出现的发热恶寒,是人体对致病生物病原体的抗御反应。在发热的过程中,新陈代谢增高,组织中进行着大量的物质交换,机体功能表现亢进。

这种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病理反应,正是阳性病的共同特征。脉浮是血管扩张浅出,血流充盈的表现。它是为适应体表组织的抗御活动而增强血液供应,以满足体表组织代谢增高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抗御反应中由于大量的物质交换所产生的过高的热量的调节与废物的代谢,要通过体表组织的汗腺来完成,所以,体温升高而发热。体温调节中枢为使汗腺开张以排汗、散热,肌组织则收缩、颤抖以提高体温促使汗腺开张,而伴随肌颤抖而来的是冷感。

汗腺的开闭,是受体温调节中枢节制的。在生理状况中,冷感发生肌肉收缩颤抖。肌收缩颤抖又产生体温,亦发生冷感。如打喷嚏或小便时的肌收缩颤抖中有冷的感觉。这可以证明:肌收缩与冷感是同时伴随而来的东西。

在太阳病中,发热恶寒汗不出则颤抖,颤抖越强则发热越高,恶寒越甚;若发热次一等,颤抖亦弱一等,恶寒也轻一等。发热恶寒所以是表病的阳性过程,正因为它是在体表组织部位发生的功能亢进的抗御反应。

在太阳病中,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是一个整体,不是孤立的东西。唯有脉浮才能使体表组织血流增加,唯其体表组织血流增加才可能发热,唯其体表血流充足才有可能使其代谢增高。这一切都是适应对生物病原体进行抗御的需要而动员的。由于抗御过程中体温的调节,病理物质的代谢,都需要通过汗腺的生理功能来完成。这一系列反应——脉之浮象,体表之发热恶寒,肌之颤抖,汗腺之调节代谢,都是体表组织的抗御反应,所以太阳病位为表。

由于太阳病中,脉的浮象,是在循环功能强盛和体液充足的生理条件上发生的。发热恶寒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所以太阳病的病理性质是阳性的,也就是表病的阳性过程。

在太阳病过程中,由于体表组织的功能特性,在功能亢进的抗御反应中,表现着一种向外的病理趋势。形成这种外趋病势,完全是因体表组织在抗病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物质交换所产生的代谢物质要经由汗腺代谢于体外,在物质交换中产生的过多的热量亦需排汗来调节,这就形成了太阳病向外的病理趋势。

太阳病的外趋病势,是在伤寒病因的作用下,体表组织的生理特性和阳性病理所决定的。因此,外趋病势是太阳单独具有的一种病理趋势,是人体生态规律自行调节势能的反映。

人体生态规律,一方面是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另一方面是机体受致病因素的侵害,生态失去平衡时,机体的调节势能所作出的抗御反应。机体正是凭借这种能力,得以不断调节其自身不断产生的矛盾,生命才赖以存在。

机体如一旦失去其自身调节的能力,生命便会在疾病中结束。比如,机体受到寒冷时,皮肤收缩以保持体温,肌肉颤抖以产生热量;机体在高温下排汗以调节体温;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与排便,等等。但由于受累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特性不同,其调节势能的反应形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太阳病是伤寒这个致病因素的体表组织引起的抗御反应,体温的调节与病理产物的代谢都要通过汗腺这一代谢通路进行,所以生态调节势能表现为向外的趋势。

仲景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是完全符合人体生态规律的。根据太阳病向外的病理趋势而用汗法。

汗法也是按照生态的自然趋势,帮助机体的调节势能将病理物质代谢于体外,以恢复机体的生态平衡。此即因势利导的祛邪法。汗法有两种:一为解肌法,因其自汗之外趋病势而用之;一为发汗法,因其汗不出之外趋病势而用之。解肌法与发汗法都是取“微似有汗者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可见汗法之意并不在排汗,而在通畅调节其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即所谓祛邪。汗法所以“取微似有汗”,有保存津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