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第四章太阳病无汗病势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太阳病无汗病势即脉浮紧、发热恶寒汗不出的证候,这类证候与有汗病势的区别在有汗与无汗。由于无汗,在体表的抗御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物质不得代谢于体外,过高的体温不得以排汗来调节,所以在治疗上与有汗病势有着不同的理法。有汗病势与无汗病势由于都是伤寒表病位的阳性过程,都为外趋的病势,因而有共同的汗法。有汗病势由于在抗御过程中,汗腺时时开张排汗而用解肌法。无汗病势在抗御过程中,由于汗腺不开而须用发汗法。有汗病势误用发汗法会造成汗出过多而亡阳伤津;无汗病势误用解肌法则助邪。二者虽病位病性相同,但因有汗与无汗病势之不同而形成两个特殊的证治系列。
    38、“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太阳病”三字即概脉浮头疼发热恶寒,病势外趋。由于无汗,在抗御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代谢物质不得由汗腺排泄于外,所产生的过高体温亦不得从排汗调节,所以发热恶寒较有汗病势为甚。对过高的体温,不得不以粗大而急促的呼吸来经营散热,所以“无汗而喘”。“身疼腰疼”亦因汗不得出而较有汗病势为甚。本条证由于病理趋势向外而因势利导用汗法。又由于汗腺收闭汗不得出,所以用麻黄佐桂枝以开张汗腺而发汗。汗出之后则病理物质得以代谢于体外,体温亦得以调节,发热身疼可解而喘亦因体温调节而平,病则解。此证脉象浮紧,因脉浮紧与无汗身疼是可以相互证明的。此证以麻黄汤发汗祛邪出表。麻黄汤为发汗之剂,凡无汗病势皆以麻黄汤为中心,有其他兼证的则用麻黄汤加减方治疗。
“麻黄汤方:
    麻黄42克 桂枝28克 甘草14克 杏仁70枚(大概为20克)去皮尖熬
    上四味,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按:麻黄苦温,发汗解表,利小便,消水肿,止喘。在仲景用药规律看,凡用麻黄发汗则配伍桂枝。因桂枝温通血脉而走表,体表组织血流充足实为排汗的物质条件。麻黄本身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而促进末稍循环。正因为麻黄的这一药理作用,所以它具有发汗与利尿两种效能。若麻黄配以桂枝加强走表则发汗,若配以甘草则利尿。麻黄汤为发汗的代表方剂。麻黄甘草汤为利尿的方剂。用麻黄发汗或利尿在于配伍的药物,引导其向表则发汗;引导其向里则利尿。排汗与排尿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夏季炎热排汗多则尿少;冬季酷寒排尿多则汗少。而汗与尿的成份也大致相同。
    麻黄汤以麻黄为主,配伍桂枝以加强其发汗作用,佐以杏仁加强其利肺平喘的作用,加甘草以通经脉利血气缓中止疼。麻黄汤乃发汗平喘的方剂。
    39、“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本条文中“此当发其汗”应接麻黄汤主之连读。“服药已”至“阳气重故也”等二十七字是仲景加注语。按: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恶寒,虽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这当以发汗法治疗,以麻黄汤主之。“服药已”指服麻黄汤后。“微除”是证状稍解。“其人发烦目瞑”是麻黄汤产生的反应。因麻黄桂枝引气血外趋发汗,气血势必上冲。由于其人八九日来病势始终上冲外趋,而麻黄汤能提高血压,使机体上部与体表血流增加,这会使人发烦目瞑。发烦即发热心烦,目瞑即眼目昏黑,或有更剧的反应则衄血。但衄血之后则病解。衄血是在病势上冲中,鼻黏膜破裂出血是极为可能。因为衄血也是一种抗御反应。它也成为一种排除病理物质的方式。在临床中常见太阳病数日不解而衄血之后病解的。“发烦目瞑”即所谓瞑眩现象。这种瞑眩反应是中医在高水平上药治的最佳效果,是通过药物作用动员机体抗病机能达到的一种非意料的效应。这种瞑眩是在病解之前抗御过程中一度出现的难以名状的感觉或表现。书有“药不瞑眩,厥疾弗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