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第四章太阳病无汗病势(2)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40、“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按:伤寒脉浮紧,无汗发热恶寒当以麻黄汤发汗。由于当发汗而不发汗,因而致衄血者,衄血表证仍在者,仍当以麻黄汤发汗。本条证之衄血是因当汗不汗,气血上充而致鼻黏膜破裂出血。衄后表证仍不解,所以当以麻黄汤发汗解表;表解则冲势亦平。此条与54条衄家不可发汗并不矛盾。当汗不汗而衄,衄后脉仍浮紧发热恶寒无汗,仍主以麻黄汤。此衄非衄家。
    41、“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疼无汗,自衄者愈。”
    本条与上两条证状相同,都是脉紧无汗发热恶寒身疼之太阳无汗病势。39条是服麻黄汤衄血病愈者;40条是因不发汗而致衄,衄后表不解者;本条是未曾用药而自衄病愈者。盖伤寒脉紧无汗发热恶寒,热邪郁遏于表,气血上冲之势甚盛,鼻黏膜充血而致破裂出血,或在服药之前或在服药之后俱可发生。病理物质从血中排除则病解。若病理物质不得排除则虽衄而上冲之势仍不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无论衄与不衄,凡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的皆须用麻黄汤发汗以解除表邪。39条、40条、41条三条是论太阳无汗病势与衄的证治。
    42、“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43、“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以上两条仅凭脉之浮是不能作为用麻黄汤的唯一根据的,病在表也不能作为用麻黄汤的唯一根据。因太阳有汗病势与无汗病势皆为表证,脉象皆浮。脉浮者病在表,有汗者用桂枝汤,无汗者用麻黄汤,各因势而用其法。仲景书中绝无仅凭脉而用药的例。此二条不可作麻黄汤的唯一根据。
    44、“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胁满疼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本条太阳病经过十日以上“脉浮而嗜卧”,別无他证,是表已解;嗜卧为病去肌体疲惫之态。“嗜卧”一证不能说明病理阶段特征,因为太阳、少阳、阳明皆有嗜卧的表现。如嗜卧脉浮发热恶寒为太阳病;若脉沉细身寒嗜卧为少阴病;脉浮大腹满嗜卧为阳明病;或脉浮细嗜卧胸胁满疼为少阳病;所以脉细嗜卧要与其他证状结合辨析才能判断病性病位和病势的性质。太阳病经十日以上脉浮细嗜卧別无他证身和神清是病已解除。若浮细嗜卧胸胁满疼者是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而不细发热恶寒无汗的与麻黄汤。脉但浮三字不可作别无他证解。凡用麻黄汤必须有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若无此表证决无可与麻黄汤之理。
    以上七条是麻黄汤证治。
    4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8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按本条与28条脉证相同,唯一有汗出,一无汗之不同。有汗病势用桂枝汤,无汗病势用麻黄汤,项背强几几加葛根而已。葛根汤即麻黄汤加葛根,杏仁易芍药方。此证项背拘急加葛根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机理相同。去杏仁因不喘咳,易芍药为解项背肌肉挛急。此证若有喘证杏仁可不去。大凡用药组方必切中病情,贵在权变,
“葛根汤方:
    葛根56克,麻黄42克,桂枝28克,芍药28克,甘草28克,生姜42克,大枣12枚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沬,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46.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按:《伤寒论》中大青龙汤两条,一为中风脉浮紧,一为伤寒脉浮缓。由此看来,伤寒与中风只不过名称而已。然而这种用伤寒之名加以中风之脉,或用中风之名加以伤寒之脉,实际上是伤寒中风互称之义。也就是说,无论伤寒或中风,亦无论是脉浮紧或浮缓,凡具此脉此证即用此方此药;理法自在辨证辨脉之中。可见拘泥于病名的是不善读仲景之书的。在其他条目中多有伤寒中风并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