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无汗乃麻黄汤证。今不汗出而烦燥以大青龙汤治疗。不汗出即汗不出。汗不出的汗腺之收闭甚于无汗之麻黄汤证,同时烦燥一证是里有热之表现。所以用麻黄汤倍用麻黄解表发汗,加石膏以清热,加姜枣以助津走表。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
大枣即大青龙汤。麻黄汤与大青龙汤证的差别在烦燥与否及汗腺收闭之程度。麻黄汤证之无汗,乃无自汗之证。大青龙汤证之不汗出是汗不能出,或曾发汗而汗不出之谓。临床须权衡病情而斟酌方药之用量,不可拘泥墨守。
文中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微弱与汗出恶风是两种病情。脉微弱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是有汗病势桂枝汤证,虽麻黄汤亦不可与服,况大青龙汤之峻剂。若误用大青龙汤必大汗如漏不止而伤津亡阳,随即筋脉失养而筋惕肉瞤。筋惕为筋脉抽掣,肉瞤为肌肉跳动。因阴阳两虚误发汗或汗出而更发汗是违反病理规律的治法,误用必致病情逆转,所以特书禁法,晓以利害。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浮为风,风伤卫;紧为寒,寒伤营。大青龙汤证为中风见寒脉,为营卫两伤之证,故不汗出而烦燥。”自从成氏首倡此说以来,明代方中行则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三纲鼎立之说而编次《伤寒论》,致使伤寒理法混乱,于理论与实践皆有害无益。成氏方氏不知仲景伤寒、中风之名乃假设之名称以区分有汗与无汗之病势而异其方法。然而仲景常于文中伤寒中风互称,连称,脉浮紧、浮缓亦相交称,皆寓深意。如不从病理的内在联系中看其理法方药,而只从文字的外部联系上凿分风寒紧缓,岂能理解《伤寒论》的良法美意!三纲鼎立之说,实为中看不中用的银样文章。
47、“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条是承上条而说。上条是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而烦燥;此条则应是发热恶寒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不汗出而烦燥。此条与上条的差别在身疼与身重,脉浮紧与浮缓。因身不疼所以脉浮而不紧。身重次于身疼,但与身疼同一病机。身重乍有轻时区别于少阳病“一身尽重难以转侧”。少阴病有“四肢沉重”之证。此条说“无少阴证”指无少阴脉沉微细欲寐恶寒四逆之证。总因大青龙汤为峻烈之发汗剂,不可稍有疏忽,所以一再叮嘱。必须重申,此证必须有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燥,否则,84克麻黄与鸡子大之石膏便成无的放矢,而导致病情逆变。
“大青龙汤方: 麻黄84克,桂枝28克,甘草28克,杏仁40枚,生姜42克,大枣12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以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燥不得眠也。” 按: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
大枣。本方麻黄每服量为28克,用量之大为仲景书中第—。更佐以助津走表之姜枣,其发汗之力可谓竣烈,但仍取微似汗,可见发汗之法意不在汗,而在袪邪,所谓汗出多者,并非汗漏不止。汗出不止是亡阳之汗。汗出多是汗出之量超过微似汗。以温粉扑身而防毛孔漏风。若汗出不止则非温粉所可胜任,一服汗出而停药,过发汗亡阳则恶寒,伤阴则烦燥不得眠。
4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条伤寒表不解指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心下有水气”是并发证。因干呕而咳所以知道心下有水气。凡有水气宿疾之人感伤寒常并发水气病。水气与停饮不同,停饮为消化器官停潴之液体,水气是组织中渗出之水液。唯水气在组织中,所以咳而少痰,干呕无物,时而咽中雍噎,小便不利,气短而喘等等。四个或有之证皆在小青龙汤主治范围之内。
“小青龙汤方:麻黄42克,芍药、桂枝、甘草、干姜、细辛各42克,五味子100毫升(约25克)、半夏100毫升(约6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