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证乃太阳病理阶段中的继发证名为水逆的。但以经络学说解伤寒六经的注家指此证为太阳经邪传腑,经腑俱病。从其理论上看是杜撰,从事实看是不存在的。持经络学说者,由于不能从病理上区别伤寒与杂病,不能从病因上区别太阳病与水逆证的特殊性质,就必然惑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关系,而混为同一个过程。这是他们杜撰经邪传腑,经腑俱病之臆说的由来。
5、“病在太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得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与五苓散。” 按;病在太阳应以汗解,指麻黄汤桂枝汤等。噀音巽。《说文》:“含水喷也”。《六书》:“噀,刷洗也。”灌音贯。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浸灌。”用冷水噀灌为古时一种强迫降体温的方法。这一方法是违反伤寒太阳病理规律的。体表组织在冷水的剌激下,外周血管与汗腺急起收缩,所以肉上粟起。这种强迫降温方法,只能使体温一时降下,但血管与汗腺俱起收缩,病理物质不得代谢,体温不得调节,所以更加烦热。如欲得水反不渴者,是表热深入,肺脏必因散热而喘促。欲得水因有热,反不渴是有停水。服文蛤散应是文蛤汤。《金匮》载:“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文蛤汤方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文蛤姜枣。盖吐后而渴是很自然的,因贪饮则应预防新吐胃气虚而发生停水。这显然是不应用麻黄石膏杏仁等辈的。文蛤散为文蛤一味为散,止渴利小便治十二水满,咳逆上气喘息。如因胃气新虚贪饮以防停水,服文蛤散为宜。本条欲得水反不渴,无汗烦热而喘应以文蛤汤主治。文蛤散与文蛤汤应互易。条文中说:若不差与五苓散,是指服文蛤汤后,烦热而喘已解,欲得水反不渴一证不差与五苓散。这并非文蛤汤药不对病。应知文蛤汤清热平喘利水之剂。有热而喘之停水为文蛤汤所主。若有停水而无热喘则文蛤汤不可再用,自当以五苓散化气利水,仲景的理法俱是从实践中来的真正东西,如以为服文蛤汤,若不差与五苓散是仲景用药而改弦易辙,则是不了解《伤寒论》的。
“文蛤汤方: 文蛤70克,麻黄42克,生姜43克,石膏70克,杏仁50枚,大枣12枚,甘草42克 上七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汗出即愈。” 按:本方即麻杏石甘汤加文蛤生姜
大枣。文蛤咸平止渴利小便,主十二种水满,咳逆上气喘息。麻杏石甘汤治热喘,加姜枣以走表助汗,文蛤汤清热利水止喘之剂。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烦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本条是误下太阳而致心下痞。心下痞服泻心汤则病解。今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烦渴而燥,小便不利,则知其痞非气痞乃水停心下之水痞。所以泻心汤不能解其痞,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则解。此证因水停心下不得气化,所以烦渴口燥而小便不利。泻心汤证之痞无烦渴小便不利证。陆渊雷先生说:“以仲景之圣犹有投药不中病而易方者,医事之难如此。”
三、胀满 1、“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按:腹胀满一证的发生原因很多,在阳性与阴性病理过程中皆可出现。本条之胀满发生于太阳病发汗之后,表证已解,无身热、口渴、呕吐、下利等任何证状,乃是肠胃功能病后虚弱,食物发酵分解而产生大量气体,积滞于胃肠管腔而致腹胀满。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方: 厚朴112克,生姜112克,半夏100毫升,甘草28克,人参14克 上五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厚朴温中下气,除胸腹胀满冷疼。生姜半夏消心腹胸膈湿痰满结,下气止呕。人参补元气健胃。此方治气虚胀满。
四、停饮 饮与痰为同类物,以黏稠的为痰,稀薄的为饮,停潴于脏器腔间。饮与痰皆是病理产物。痰饮产生于分泌、吸收、排泄等机能障碍。如《圣济总录》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通调,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雍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