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阳明病概说
阳明病是伤寒里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所谓里,是指由于伤寒病因而发生的病理反应的胃肠组织。仲景在伤寒中对胃肠的病理反应称里病,其用意是很明确的,这不仅是胃肠居身体的“里”面,而与“表”相对而言。同时,就阳明病的症状来说,有局部的症状,如胸中痞硬、愠愠欲吐、腹满硬疼、不大便、心烦、不能食、谵语等等;有全身的症状,如发热恶热、日晡潮热、蒸蒸汗出、身重等等。然而这些症状都是阳明病的枝枝节节,其根结是在胃肠。但又不能严格区分何者在胃何者在肠,所以概言为“里病”倒是非常妥当而且很严密的。更进一步说,胃和肠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总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素问•灵兰秘典》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它们是组成饮食出入消化吸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现代医学中,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对消化系统的研究证明,消化器官各部分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口腔的消化影响胃的分泌活动,胃的分泌活动又影响肠的功能。反之,肠的消化障碍也影响胃的活动。这是借助于神经调节而形成的整体关系。
胃肠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在组织上一管相联,在血液循环上一脉相通。以及在接受其内容物的影响等,决定了它们在伤寒病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病理关系。所以仲景对胃肠等消化器官概称为“胃家”、为“里”是有着科学根据的。“里”与“表”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中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最早见于《内经》,但形成完整的明确的病位用于临床辨证是在伤寒中完成的。如果我们对阳明病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知道,用胃或肠来作阳明病位都不能概括,即使胃肠并用也并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病理部位。而仲景所用的“胃家”,“里病”,粗看似乎是一个缺乏准确性的病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异常严密的阳明病理反应的病域范围。
根据什么说阳明病位是“里”呢?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仲景在《伤寒论》文中的指示;二是阳明病理。如仲景在阳明提纲中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在论证白虎汤证中说“热结在里”,“里有热”。在论证承气汤证中说:“可攻里也”等等。这是仲景对阳明病位的确定认识。如果对阳明病理略加研究,就会对阳明病位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如瓜蒂散证:“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胸中实”;“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邪结在胸中与胸中实乃指胃中。说胸中而不说胃中,一是与燥屎在胃中相区别为言;二是胃中之邪致胸中烦满,说胸中以明示可吐而不可下。)瓜蒂散证因饮食入口则吐,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足证邪在胃中。而且用吐法治疗也是病在胃中的论据。只有胃中的病理物质可用吐法祛除,岂有胸中的实邪可以吐出的道理?再如白虎汤证:“发热恶热,汗出而渴,脉洪大”,这是里热的症状表现。伤寒在胃肠引起的抗御反应,因功能亢进、代谢增高,大量的物质交换产生的过高之热量,一方面要经由体表的温差散热,所以出现发热恶热。另一方面要由体表调节势能排汗以散体温,所以蒸蒸汗出;同时因排汗丧失大量水分,所以渴欲饮水。发热恶热汗出而渴虽为全身表现,但根于胃肠,所以说病位在里。再如承气汤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不通,或五六日不大便燥屎内结谵语”,这显然是胃肠病位。因伤寒在胃肠的抗御过程中,邪热伤津,结肠因强吸收而造成燥屎。因而导致排便障碍,同时也造成了胃肠对病理物质的代谢障碍,潮热虽为全身症状,谵语虽为脑症状,但引起这些症状的根结在于胃肠的抗御反应。
瓜蒂散证的病位在里,病理趋势上越,所以用吐法以祛除胃中之邪;白虎汤证的病位在里,所以用清法通肠以祛除胃肠的邪热;承气汤证病位在里,所以用下法祛除结肠的燥屎。唯其邪在胃肠所以才可以用涌吐和排便的手段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这是无数次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
阳明病的病理性质是阳性过程。这无论是瓜蒂散证的脉微浮发热心下烦满,或白虎汤证发热恶热汗出而渴,还是承气汤证日晡潮热谵语,都具有发热这一阳性特征。因发热表明机体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的病理状况,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为阳性病理的辨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