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三编 阳明病篇 第一章 阳明病概说(2)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伤寒阳明病理阶段为里病的阳性过程。由于病位胃肠的功能特性,决定它以呕吐与排便为抗御形式。邪在上,抗御势力则以呕吐来祛除病理物质。如瓜蒂散证“心中愠愠欲吐”病势表现上越,所以因其抗御本身的趋势而用吐法。邪在下的,如承气汤证“腹硬满不大便”,因大便不通而成为抗御的障碍,所以因其病势下夺而用下法。病势表现里热的,如白虎汤证“发热恶热汗出而渴”乃承气汤证的前一阶段。如白虎汤证失治伤津,导致结肠干燥而成硬屎,即为承气汤证。白虎汤证病势为里热;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里热伤津;调胃承气汤证为里热大便硬;小承气汤证为里热腹满不通;大承气汤证燥屎内结腹满硬疼。从白虎汤到调胃、小、大承气汤证皆胃肠实热,只有轻重缓急等次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以经络学说解释伤寒六经病者,以经病、腑病来区分白虎汤证与承气汤证,是不能说明阳明病的本质的。实际上是杜撰出了经病、腑病,来使伤寒六经病纳入他的经络说的规范。因而乱了伤寒六经辨证的理法。

  阳明病理阶段发展过程中,从瓜蒂散证到白虎、大小调胃承气汤证,是同一胃肠病位的阳性过程。它们有着同一“胃家实”的病机,只是在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病理趋势而已。而病理趋势之所以不同是病位的功能特性在抗御反应中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决不存在什么经病、腑病这样的东西。每位有经验的医生在临床中都会清楚地看到:发热恶热汗出而渴是阳明里热病势。用白虎汤所以能撤其热而存其津液,完全是方中知母的通肠利便的功效。白虎汤证如不得通便是不会有撤热效果的。作者用白虎汤二十余年所见无不如此。同时,白虎汤证失治伤津则发展为承气汤证。白虎与承气证实乃阳明病理阶段发展中相连的两个过程。这无论是在《伤寒论》中或是在临床中都是实际存在的。

  阳明病是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病理阶段。它是以里病位阳性病理反应为特征的。在病性上,它是与太阳病、少阳病相联系的。因此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阳性阶段存在着传变的关系。如太阳病汗出多,伤津液,或少阳病误发汗,都会因胃肠干燥而传变阳明。阳明病与太阴病由于是同一里病位的阴阳两性病理阶段,所以它们之间也因胃肠功能的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瓜蒂散证邪在上不可用下法,如误下会伤害胃肠功能而造成下利腹疼则转化太阴。再如,白虎汤证如误用大承气汤攻伐而伤害胃气也会转化太阴。在阳性过程中,有时出现两阳或三阳的合并过程。总之,阳明病理阶段的一切传变、转化或合并过程都是以病理为依据的,因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阳明病理阶段的各具体证候是以“胃家实”为同一病机的。这是伤寒病因引起的胃肠病位的阳性病理反应所规定的。非此不是阳明病。因为它是伤寒的阳性病理过程,所以以祛邪为原则。又据上越、里热、下夺不同的病理趋势而分别用吐法、清法、下法。这便是所谓因势利导之祛邪法。所谓病理趋势,是病因、病位和病性的综合反应,是立法用药最根本最切实的依据。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三条瓜蒂散证,六条白虎汤证,二十五条承气汤证。这是他本人在临床中依据病势立法用药的具体案例。尽管这些东西是有限的,而实际临床会有更丰富的内容,但大匠示人以规矩。只有善于领会其中的良法美意,才能在实践中使伤寒六经辨证理法得以发扬。

  在阳明病理过程中,因失治、误治或其他原因而造成多种继发性杂病,如黄疸、热入血室、蓄血、虚烦、热淋、便秘等等。这类证候因为不是伤寒病因造成的病理过程,所以它们与伤寒有着不同的病理,因而也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当然在理法、用药上也是各自特殊的。它们不是伤寒过程,自然也不是六经病的范畴。所以列为阳明阶段的继发证,放在阳明病篇末分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