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二章 阳明病纲领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二章  阳明病纲领

    本章收入二十七条,为阳明病辨证与治疗的理论部份。不过亦有古代别派医家的言论,尽管与伤寒论理法不合,也一并归于本章加以讨论。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是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病的病理界说。它概括着阳明病理阶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病位和病性的特征。
    阳明二字是阳性病理的指示。凡说阳病即概发热,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所以仲景言阳病即示发热。胃家为病位,概括胃肠组织。“实”是指名为实邪,也就是亢盛的邪气。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病理过程中,实邪一般是阳性的病理状况,表现着正邪的激烈对抗。胃家的实邪当然表现为发热恶热汗出口渴、烦燥、狂乱、腹满、便闭、尿赤、脉象滑数洪大等。本条虽仅九个字,而阳明病理阶段的病位病性已尽括其中了。所以它是阳明病理阶段的定义。在阳明病理阶段发展过程中,凡是有这一病理特征的证候便是阳明病,凡不具这一病理特征的证候便不是阳明病。
    阳性病的病性特征固然是发热,但发热毕竟是外在的一般表现。然而阳性病的本质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所以仲景又指示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说明发热只是作为一般性病性指标,并非绝对的指标。如“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一条,以及“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一条,就是透过身寒的假象而看到里热的阳性本质的。当然一切的证状都不是孤立的。一切的外在表现都是与内在的东西相联系着的。临床辨证也必须要看到证候的全面,不仅要看外在的表现,也必须研究认识内在的病理。在阳明病的认识中是如此,在其他任何病理过程中无不如此。
    由于胃肠在生理与病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所以自古代就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称为“胃气”。因“胃为水谷之海”,消化系以胃为首。仲景用“胃家”概言胃肠不仅是容易理解的和有根据的,而且更有着整体性的意义。
    昔日的伤寒学家对“胃家实”有不同的解释。如方有执说:“实者,大便结为硬屎而不得出也。”这是对实邪的一种片面的解释。“胃家实”固然概括阳明燥屎,但硬屎不得出则不能尽胃家实的含义。如瓜蒂散三证,白虎汤六证,承气汤二十五证,无一不是胃家实。但燥屎不得出不过三五证而已。方氏以硬屎不得出释胃家实,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仲景文字言简意赅,从无烦冗字句。此条设为问答,不类仲景文法。故山田、刘栋等人以为是后人所记。但此条却有可取的理法。三阳病本各有特殊的热型,如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少阳病为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恶热。这里特出一条阳明外证,于辨证不无益处。
    阳明病发热恶热汗自出是其病理所规定的。阳明病乃伤寒在胃肠的阳性抗御过程。胃肠居胸腹腔中,在抗御过程里由于胃肠功能异常亢进和代谢增高所产生的高热,经由循环传导体表组织来进行调节。机能健全的表组织一是以温差散热,一是以排汗来放散体温。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排汗以散体表高热,所以身热汗自出。在温差散热的意义上说,若室温与体温的差数很小,温差散热成不可能或成为困难,则反射性的会引起意识中枢的反应:欲去衣被而喜凉。这是阳明病发热恶热的粗浅的病理机制。
    发热恶热与发热恶寒虽然都是阳性病理过程。但发热恶寒是表病位的抗御反应,发热恶热是里病位的抗御反应。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所以表现的发热形式也不同。
    关于阳明的身热,前人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如日人浅田宗伯解释阳明身热为大热。汪琥释身热为肌热,异于太阳的翕翕发热。金鉴释阳明之身热发于肌肉,必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这些解释虽俱有个人的一得之见,但肌热、肤热殊难区分,而以热之高低,汗出之多少亦无定量之标准。这种说法虽言之成理,究竟不足以资应用,莫如以发热恶热为阳明热型,以发热恶寒为太阳热型,以寒热往来为少阳热型,于辨证上较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