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阳明病纲领(2)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3、“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陆渊雷先生说:“此条非仲景文字,乃热论家言。三日为二日之误。”少阳篇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可以互证。阳明大多由太阳传变而来,并无一定的日数规律,同时阳明的脉象为浮大洪滑数弦皆有。并不似太阳脉必浮,少阳必弦细之有定型。由此亦知此条非仲景文字。
4、“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本条不是仲景文字。一是设为问答,文字烦冗;二是已在提纲中申明阳明病为“胃家实”,仲景不会立即又定出许多名义。何况此条辞旨浅陋,于辨证治疗无裨益。同时“胃家实”之定义在阳明病理阶段各具体证候中于病理一致符合,而此条之说多有矛盾之处。“脾约”一词首出于此,意义不明。后世医家多望文生义强作解释。如成无己释脾约为:“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也。”成氏之说亦不可解,胃强脾弱是何等病理?是怎样的约束津液?成氏似乎是在用想象推理的方法说脾约。从阳明病篇的内容看,阳明病由太阳传变而来的最多。太阳初传阳明身热恶热汗出而渴,成里热之势;不愈,则发潮热谵语腹满大便硬而成下夺之势。这与临床中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同于成氏所说的脾约。阳明病篇有脾约一条,凭脉断证,义理不明,证状不是伤寒过程,文字亦非仲景手笔。本条所说少阳阳明为胃中燥烦实大便难,试问:这与“胃家实”有什么不同?此条无可取之处。
5、“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 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此条亦非仲景文字,词义浅薄。太阳病失治,误治俱可传变阳明。而内实大便难不能作阳明病。如果内实大便难之外别无他证,应为太阳病差后之便秘。若加之发热汗出心烦等证方为阳明。古人入厕则更衣。不更衣即言不大便。
6、“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7、“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以上两条俱不是仲景文字,乃热病论家的言论。热病论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所以一日恶寒为太阳,二日恶寒自罢而恶热为阳明病。热论六经传变为一日一经,循一定之次序。伤寒并不如此。此条论恶寒何故自罢的理由乃是居中主土等等。这如何引申出恶寒自罢的病理呢!有些注家惑于此言,认为病至阳明即不再传变。但伤寒并不如此。阳明病如伤害胃肠功能则转化太阴。阳明病亡津涸血则向厥阴发展。阳明与太阴是同病位的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依据器官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据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如何说无所复传呢?显然,这两条文字无论从那方面说,都与仲景的理法不相符合。
8、“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转属阳明也。”
本条为太阳病转化阳明的形式。太阳病初病时发其汗并不是误治,属于正确的方法。但发汗而汗出热不退汗亦不撤,也就是发热汗自出,不恶寒而恶热之证,已是转属阳明了。从本条可知,太阳邪气重则不为汗解而由表入里转化阳明。
9、“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按李善注引“埤苍”:“濈,水行出也。”以濈濈然形容汗出状貌。
本条发热无汗呕不能食是少阳病理过程。少阳发热无汗,反而濈濈汗出是转属阳明阶段。其身热恶热自不必说。如呕不除的,是少阳阳明并病。此条示少阳转化阳明。
10、“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