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阳明病纲领(4)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盗汗为睡中汗出,觉后即止,乃阴虚或虚劳之证。亦有阴虚内热发盗汗的。潮热指发热潮汐来有定时,约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潮热有实证潮热与虚证潮热。实证潮热如腹满燥屎,虚证潮热以阴虚者为多,常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并伴汗出乏力等证。本条只提出脉浮而紧,不知如何为必发潮热的根据,脉但浮亦难作盗汗的根据。按伤寒理法,浮紧为太阳脉征。阳明病发潮热脉象沉数或滑或疾或弦或迟不定。仅凭脉断证,恐非仲景的文字。
20、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热盛于里,若多汗伤津则渴欲饮水。口中燥是口腔黏膜干燥,干燥则欲得水,不渴则不欲咽。口鼻黏膜干燥因里热而致。欲得水润其干燥。不渴是因上部充血。上部充血则口腔不产生因组织缺水的神经末梢刺激,因而不渴。本条里有热而血气蒸腾上充,口鼻黏膜干燥自是衄血的机括。此证,周杨俊拟葛根汤发汗,柯琴主以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陆渊雷先生说:“当视证之缓急,未衄而太阳证急者,葛根汤;若已衄而血证急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择用。又血证多唇口干燥,临证者宜知之。”
21、“伤寒呕多,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在伤寒过程中,呕是少阳证,少阳禁汗、禁吐、禁下。若发热而呕有阳明证是少阳阳明并病,可与小柴胡汤,或小心择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以和解少阳兼和胃气。如遽用大承气汤峻攻,必伤少阳气机而造成坏病。
22、“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伤寒之硬满,有胃肠实热之硬满,有胃气虚弱之硬满,有气机失调之硬满,各有特殊的病理和不同的表现。阳明实热之硬满在结肠部分,为燥屎内结而成,症状为潮热腹满不大便。胃气虚弱之硬满在心下部位,为胃肠功能衰弱而成,证状为食不下,甚者下利腹痛。气机失调之硬满在心下及胸胁部位,症状为胸胁及心下苦满,喜呕不欲饮食。此条阳明病心下硬满为气机失调之硬满,若误认为可下证而用承气汤攻其热结,必因伤害胃肠气机而造成下利不止。如以法治疗而利止的愈,如治而利仍不止,必亡阴而死。
23、“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即颜面通红色。而色通赤乃因头面血管偏多,里热不得通过排汗而调节,血液上充于头面。此非可下之证。若误认为可下而以大承气汤攻之亦会造成下利腹疼,因里未结实,所以不可攻,其理可知。若攻之而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之理难晓,不敢强解。陆渊雷先生认为“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一句是后人所加。
24、“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郑声的病人语言断续重复,语音低微,神志不清,乃正气虚损精神散乱的表现。谵语为神志昏蒙似睡非睡时的胡言乱语。谵语与郑声都是脑神经证状,都是在病情重笃时的表现。此条论阳明病死证。直视为视神经及动眼神经麻痹,亦属脑证。喘满是呼吸短促,为循环趋于衰竭的表现。若直视谵语下利与郑声下利俱是危证,多不可救药,内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如直视喘满已见中枢障碍,循环衰竭,加以下利,复夺其精气,所以亦为死证。
25、“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短脉主气虚,实验证明:短脉为心脏排血量不足。伤寒在太阳过程中发汗已多,转属阳明后若重发汗,汗多亡阳,亦伤津液。胃肠燥结而谵语。汗多伤阴,血不足则脉短。正气虚而邪气实。燥屎谵语因脉短而不可攻下,为难治之证。若谵语而见实、滑、弦、迟之脉,为脉证相应,是脉自和者,表现邪气盛而正气实,可攻其热而愈。
26、“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不恶寒而恶热为阳明病。因脉浮知体表血流充盈。口鼻黏膜干燥则易破裂。能食者表明胃气强盛,是构成衄血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