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三章 阳明病上越病势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三章  阳明病上越病势

    阴明病是伤寒病在里病位引起的阳性抗御过程。在阳明过程中,邪在上则表现上越的抗御趋势。由于胃的功能特性,以呕吐为其抗御形式。所以因其上越之趋势而用吐法以祛除病理物质。即所谓“因势利导”的祛邪法。
    1、“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阳明上越病势三条瓜蒂散证都不在阳明篇中。此条因有“病如桂枝证”五字误入太阳篇中。下条因有“手足寒”一证而误入少阴篇中。其余一条因有“手足厥冷”一证而误入厥阴篇中。凡此三条,从病理的观点看,三条瓜蒂散证有同一的里病位和阳性病质。同一的上越病势,而用同一的方法、药物。这足以说明它们不是太阳少阴厥阴三经证候。那么为什么不列在阳明而错落于三经呢?这是不难理解的:《伤寒论》代远年湮,本来的面目已不可见。千余年来几经篡改,篇目零乱。如果于其病理的联系中研究其来龙去脉,恢复其本来面目,也并非不可能。
    瓜蒂散三条错落于太阳、少阴、厥阴三经的原因,也便是其错出阳明篇的原因。
    本条为什么错入太阳篇呢?因本条未冠有阳明病的字样,而冠以“病如桂枝症”所以误入太阳。同时又“寸脉微浮”。这很容易被浅人误认为太阳病。然而“如桂枝证”已说明不是桂枝证。脉浮表明发热,而头不疼项不强,心下烦满,哪里是桂枝汤证呢!既无头疼恶寒之表证,而有心下烦满、痞硬之里证,又有脉浮发热之阳性反应,其病位在里的阳性过程可知了。文中说“胸中痞硬”,即是胃中痞硬。因胃居心下,上连食道,出胸中至咽喉。胃中的抗御反应直接影响到胸中。说胸中实指胃中。这也如结胸证的说法:“小结胸正在心下”,“若心下满而硬疼者此为结胸也”。仲景文例如此。如果确认为病位在里为阳性过程,完全符“胃家实”的病机,再看其“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的欲吐之病势,因势催吐的祛邪方法,自是阳明过程无疑。文中“此为有寒也”一句是后人所加注语。按“寒”一般有四个概念:一是指六气之“寒气”,二是指六淫之寒邪,三是指功能衰弱之病理表现,四是痰饮为寒。古代称痰饮为寒,本条说有寒即指痰饮而说。
    此条证是伤寒阳明阶段在胃的抗御过程,因其趋势上越,所以用吐法以排除胃中的病理物质。由于其排出物中有大量的黏液,所以易被误认为寒疾。同时瓜蒂散乃苦寒之催吐剂,胃气虚弱的痰饮病是不可用的。仲景治寒饮之大法是“以温药和之”。如瓜蒂散这样的苦寒祛邪剂只宜于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阳性病理过程,所以本条证非寒痰之证。“胸有寒”一句定是后人所加。
    本条证亦非太阳病。第一是不合太阳病理界说:“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第二太阳法则用汗法而禁吐,误吐会造成饥不能食,或内烦不欲近衣。这是足以证明本条是误入太阳篇。胃家实之上越病势用吐法排出大量黏液,亦如肠的排便,表的排汗一样是祛邪的方法。
“瓜蒂散方:
    瓜蒂1份炒黄  赤小豆1份
    上二味,个别捣筛为散已,合制之,取2克强以香豉20毫升,同热汤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
    按:瓜蒂苦寒有毒,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及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瓜蒂含喷瓜素,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瓜蒂散可因抗御的上越趋势而催吐以祛邪。瓜蒂散一钱匕,约瓜蒂赤小豆各一克强。散剂对胃发生直接作用。如沈括说:“欲胃膈中者莫如散。”方中小豆粉应是剂型之药,不会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香豉苦寒治烦躁满闷,杀诸毒,治呕逆,可缓瓜蒂之毒性,不使吐之太过。服散不得吐者,少加其量,得吐乃止,以防过剂伤人。由于吐剂不仅是排出胃中的内容物,而且可刺激胃黏膜加强分泌,大量的液体一同排出。所以亡血家、正气虚弱的病人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