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字汤。。。乙字汤乃日本汉方,据说乃日本原南阳氏治疗各种痔疮的良效验方,主治各种痔疮、大便燥结、便秘、痔核疼痛、痔出血、肛门裂伤、脱肛等症,具有消炎、清热、通便功效。
万揆一先生经验(万揆一.乙字汤治疗痔疮[J].新中医,1979,11(4):20):
【药物组成及剂量】
大黄1g,柴胡5g,升麻1.5g,甘草2g,黄芩3g,当归6g。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活血止痛。主治痔疮。
【验证举例】
例1:甘某,女,49岁,2000年9月9日初诊。诉患痔疮多年,经外科检查诊为混合痔,每逢体力劳动过甚或提重物即发,有时还下血,外科建议手术治疗。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数。处以上方5剂而愈,此后未发。
例2:方某,男,50岁,2003年9月5日初诊。患痔疮多年,每逢劳累或饮酒则发,经治疗无效,处以上方,后从其亲戚处得知,5剂而安。
【运用体会】
本方药物组成简单,剂量极其轻微,经验证临床疗效又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治疗痔疮的妙方。方内当归和血,可改善血行不畅,兼止痛;余皆清热泻火解毒之品。柴胡、升麻相配伍,具升提举陷之功,能促使脱出之痔核内收;生大黄泄热通便,便畅则免流血之虞。
连建伟先生经验:
乙字汤组成及剂量:柴胡4g,升麻1.5g,甘草、黄芩、大黄各3g,当归5g。
方中柴胡、升麻可升清阳以降浊,升提举陷,使脱出的痔核内收;当归和血兼止痛;生大黄泄热通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加重出血。愈后忌食辛辣、饮酒,避免久立、过劳,防止复发。此乃日本汉方,主痔疮出血。
临床加减如下:便秘,加大大黄用量,再加枳实;痔疮疼痛,加大赤芍、甘草用量;痔核,合桂枝茯苓丸;脱肛便血,加黄连、生地黄、黑栀子、黑地榆牡丹皮;如出血多时,加地榆、仙鹤草、槐花;炎症严重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任知堂系列书籍中讲到的经验:
治疗痔疮,常用三组药:
第一组是乙字汤(大黄、黄芩、升麻、柴胡、当归、生甘草),
剂量:大黄10克,黄芩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当归20克,甘草8克。
第二组是猪甲、炒薏苡仁,第三组是黄芪、地龙。
第一组:临床上摸到痔疮脉,最常见的就是病人右路寸脉亢盛,这种病人肺火很亢,大肠也容易生湿热生痔疮,通过下面痔疮来泻肺部的亢盛之火,所以号脉也能够号出痔疮。摸到这个肺火旺,肺火亢盛,一个乙字汤就解决了。
第二组:第二种脉象是肺脉长期亢盛导致的肺脉不足。
黄芪本身能补不足,益肺气,往上升提;而地龙却能够活血化瘀,往下钻,还可以降浊,通血脉。肠道有瘀血引起的痔疮,加上地龙这味药作用就不同了,它能把肺与大肠之间的通道打开。对于反复发作的痔疮,一定要加上黄芪,就像病人反复感冒,要用玉屏风散扶助正气为主,不能一味攻邪。中医叫作不患邪之不去,而患邪之复来。就是说我不怕你邪气散不开,就怕散开后,正气不够,邪气又回来了。
第三组:一般关尺脉都是明显郁住的,特别是右边的关尺,是因为水湿都郁在下焦化热,这种病人大便黏腻,排不干净。所以我们用炒薏苡仁除下焦湿热,用猪甲直接排浊通肛门,古人说猪甲主五痔、伏热在肠、肠痈内蚀。凡是肠道浊阴不降的,用猪甲这味药都很好。
【倪海厦先生】经验: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数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主胃热亢盛,涩是小便频数,阴液不足。胃热津亏,肠中干燥,大便因而硬结。这是脾不能为胃转输津液所致,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老年便秘; 大便呈羊屎蛋状便秘;痔疮)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倪海厦】痔疮的判断依据:
1.孔最穴有压痛点;
2.承山穴有压痛点;
3.先便后血是外痔;
4.先血后便是内痔。
赤豆当归散方(倪海厦注:排脓,盲肠炎、阑尾炎破裂后形成的腹膜炎;痔疮)
赤小豆三升(浸令毛出曝干) 当归十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倪海厦治疗痔疮方法:
1.针孔最、承山;
2.内服三泻黄心汤;
3.外痔在(肛门外痔处)表面放血;
4.长期去湿用当归赤豆散。
[倪海厦经典配方]
164、治疗孕妇痔疮的方法
方法一: 把蜂蜜放在锅中翻炒至完全没有水分时,倒入圆锥形的磨具中,待冷却后,塞入肛门即可。
方法二: 槐实20克把槐实放入锅中炒一下,在没有完全冷却时,捏成圆锥形,塞入肛门即可。
注:便秘不治好,痔疮是无法根除的。
232、治疗痔疮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赤豆当归散) 赤豆 50克 当归 50克
注:将上述两味药研磨成粉,温水送服。每次一调羹,一日三次。
如果患者有便秘,再配合调胃承气汤一起服用。 方剂如下: 炙甘草 10克 大黄20克、芒硝10克、 栀子10克 注:其他药煮好后,盛入碗中,将芒硝放入。
249、治疗痔疮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麻子仁丸) 麻子仁 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 大黄500克 厚朴250克 杏仁250克 当归250克 赤小豆 250克 拿以上几味药到药房制成丸剂,如六味地黄丸大小,每天服用 20 粒。
膈下逐瘀汤。清代。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方 五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胡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钱 枳壳钱半水煎服。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补阳还五汤。清代。王清任。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黄芪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水煎服。
化脂汤。当代。郭生白。化脂调节方 辨证:高血脂引发的各种慢性病。黄芪40克、柴胡36克、党参30克、牡丹皮20克、茯苓40克、白术20克、泽泻20克、枳壳20克、石菖蒲30克、远志15克、黄精30克、玉竹20克
通经逐瘀汤。清代。王清任。【原文】此方无论痘形攒簇,蒙头覆釜,周身细碎成片,或夹疹夹癍,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暗、或黑;其症或干呕、烦躁、昼夜不眠,逆形逆症,皆是瘀血凝滞于血管,并宜用此方治之。其方中药性,不大寒大热,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
少腹逐瘀汤。清代。王清任。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钱 没药一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官桂一钱 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生 五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方歌】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种子安胎第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