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清代。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方 五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胡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钱 枳壳钱半水煎服。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 所治之症后面的【讲解】是贾海忠老师的经验
积块
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亦不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肠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者,燥粪也。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既是血块,当发烧。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肚府血瘀不发烧,肚腹,血之梢末,虽瘀不致伤生。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讲解】王清任讲:“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亦不议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注意积块一定是在肚子里面,那么是肚子里的什么东西呢?“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如果胃部有积块,那肯定积聚的是食物。“在肠结者,燥粪也”,在肠子里的一定是燥粪,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我们在病房查房,给病人查体的时候,发现左下腹突然能摸着个东西,或者是整个肚子在结肠走的这个区能摸到一块一块的硬东西,这就是在肠结者,是燥粪。“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刚才讲的无论是食积在胃,还是粪结在肠,这个都好治。有的不是在胃肠之内,治疗起来就不容易了。“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注意他这个“气管”指的还是动脉,“血有血管”,他指的是静脉。这是王清任认识到的解剖里面描述的气管、血管,和我们一般认识意义上不同。“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这是积块形成的原因,一个是受寒,一个是受热,也就是说不管寒热都可以导致积块的形成。
“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既是血块当发烧”,这也是王清任的一个推测,就是只要摸到了这样一个东西,他都认为是血结成块,就会发烧。“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刚才讲的“瘀在胸中”的发烧,但是他也强调了说“肚腹血瘀不发烧”,就是说如果在肚子里边出现积块的话,不发烧,只要发烧的,他认为都是在胸中血府里面。“肚腹,血之梢末”,他为什么说是“血之末梢”呢?他认为血是以心脏为中心,心脏一收缩血就出去了,心脏一舒张血就回来了,这是他的一个想象,这也是一个《医林改错》里面出现的认识上的错误。“虽瘀不致伤生”,肚子里面有瘀血,但是不至于危及生命,说“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也就是说肚子里边任何地方。“或按之跳动”,这个跳动也能摸到块,见于什么病?像主动脉瘤,会见到这种情况,你能摸到一个块,但是它是跳动的,当然有的你摸到的是动脉本身。
“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它的疗效怎么描述呢?肚子里面只要有肿块,就用膈下逐瘀汤。“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要吃到什么时候呢?吃到肿块没了,摸不到肿块就可以了,病好了就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原来讲这个血府逐瘀汤的时候,王清任一直是加黄芪,肚子里面有积块,他都是加党参三钱到五钱。这是讲的膈下逐瘀汤治疗瘀血积聚在腹腔的病症,主要是描述的这个积块。当然还有一些瘀血轻的,没有结块的,也是可以治疗的。
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讲解】刚才讲的膈下逐瘀汤适应证里的积块指的是大人的。下面又专门列出了一个“小儿痞块”,小孩的肚子里面也会出现肿块。这里的“小儿痞块”,当然这是指年龄小,在10岁以下的这种。“肚大青筋”,这个一般来讲是消化不良,跟前面论述的一样,都是“始终总是血瘀为患”。小孩出现了这种情况,“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小孩痞块在临床上一般都见于什么呢?就是肝脾肿大。肝脾肿大都有什么原因呢?像肝炎可以,肝硬化也可以,小孩也会有这些问题。王清任会把膈下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合起来用,腹腔里边长其他东西,比如肿瘤,那也是可以用的!这是小儿痞块。以上两个适应证可能在现在临床上都很少有用中药治疗的机会了,一般这种情况都选择手术治疗,当然如果是肝脾的问题还是可以用的。
痛不移处
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
【讲解】第三个适应证,叫“痛处不移”。“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疼痛固定在一个地方的疾病,要考虑有血瘀,这个确实是这样的,疗效好极了!我们在临床上可以说是验证过无数个病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就是在中日友好医院,有一天我出门诊,当时进来一个人,我一看挂号单名字不是他,我就说还没轮到你呢。他扭头就往外走,当他往外走的时候我看到他后背的衣服上都是一个一个的口子,衣服都磨破了,就像人嘴一样,张开的。我当时想这是个要饭的吗?怎么穿这么破啊!等轮到他就诊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是因为胃疼了好几年,之前还做了胆结石的手术,把胆囊也摘了,这次来了以后,又到301医院去看病,做了检查也查不清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病人也是听别人介绍过来找我看病。
这个病人进来坐好了以后,我看到他穿着拖鞋,当时是夏天,脚趾头都是磨得血糊糊的,我说你背部是怎么回事啊?他说他这是因为疼,就去找墙角去蹭后背,蹭着蹭着后背难受了,肚子疼就会好一点,原来衣服都是蹭破了,鞋也是因为他一直在墙角挪动,把脚趾头都磨破了,就疼到这种程度。这是陕西榆林的一个病人,疼了有三年,到处治疗都治不好。当时我一看这个病人疼这么厉害,就给用了膈下逐瘀汤加大建中汤,就这个方子,并让他第二天到我出诊的社区医院找我,要给他再针灸治疗。第二天他过来时说昨天就好很多,今天还有点疼,我就又给他扎上针灸,针灸了三四次,再加上这个药治疗几天就不疼了。膈下逐瘀汤治疗肚子疼痛,根本就搞不清楚原因在哪的疼痛,位置固定的疼痛,判断为血瘀,确实就像王清任说的,疗效极好。
卧则腹坠
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
【讲解】另外还有一个适应证,就是“卧则腹坠”,这个病在临床上不多,但是也可以见到,我都遇到过好几例这样的病人了。这种病人就是躺下的时候就“腹坠”,不管是夜卧还是白天卧。“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肚子里面感觉好像有一个东西,“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他认为这也是血瘀导致的。“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就是说用膈下逐瘀汤为主,如果有其他的症状再加减一些药物就可以了。这种病人我最少也遇到过四五个,非常有效,用一周就没事了。我们现在用针灸也是很好的,针灸配上去以后,让病人做躺下的动作去找这个东西,也是迅速就没了。这是我们在针灸课上要讲的。
肾泻
五更天,泄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泄,言是肾虚,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副可痊愈。
【讲解】那么另外一个膈下逐瘀汤的适应证,就是“肾泻”。之所以叫肾泻,“五更天,泻三两次,古人名曰肾泻,言是肾虚”,我们以前一般都是把五更泻,叫成肾虚泄泻,实际上应该念“五更(jīng)天”,我们都念错习惯了,就像“大(dài)黄”习惯了叫“大(dà)黄”一样,大家已经都错习惯了,渐渐地就默认正确了。那么五更天泻两三次,就是天刚要亮的时候,早晨刚起来就拉两三次,这种病人不少见的,早晨一起来就得跑几趟厕所,这种腹泻就叫作“肾泻”,说是肾虚导致的。“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因为这种病人相对少见,所以很多医生对它的治疗并不是那么有把握,所以说经常选用的就是二神丸、四神丸。“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他这个“总提”也是一个解剖结构名词,实际上就是描述的十二指肠区域的一个解剖部位,“卧则将津门挡严”,这个“津门”它是指在哪呢?实际上就是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胰胆管开口,卧位的时候就把那里给挡严了。“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不要去管王清任的理论分析是对还是错了,这个事儿我们不去追究。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他的理论讲的是错的,但是他的方子是有效的。他只是做一个理论分析,不要以为他讲的就是对的,但是从血瘀去治疗确实有效,这也是肯定的。“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付可痊愈”。他说用膈下逐瘀汤以后三五剂药就可以痊愈,这个方子治疗五更泻,我也用过好多例,确实是非常有效。一般来讲,一周之内基本上可以痊愈。
久泻
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讲解】下边我们再看看后面的适应证“久泻”:“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久泻的病人我也用膈下逐瘀汤治好了很多,在我印象里,一个腹泻最长时间的是拉肚子拉了40年,到处治疗就是治不好,根本就没有治好的信心了。我在六里屯社区医院带徒弟孙大夫的时候,来了这么个病人,然后我就用膈下逐瘀汤原方,结果病人吃完1周就好了,40年的病1周就好了,如果说不是你亲自去验证,你肯定觉得王清任这个方子不可靠,但是你验证完了,你就不得不信。那拉肚子二三十年的,十几年的,几年的那种腹泻就更容易治疗了。所以说王清任的这张方子也是一定要记下来,更要学会用。
刘保和老师经验:
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清任诸逐瘀汤之最重要者,有血府、膈下、少腹、身痛4首,其中尤以膈下逐瘀汤更为重要。本方为理气活血之要方,临床中约有20%女性患者可以适用本方。男性患者用此方的机会也不少。使用本方的主症: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两关脉尤以右关脉涩象明显。只要见到此症,不论病程长短,也不论属于内、妇、儿、外何种疾病,更不论西医诊为何病,均可以本方治疗。
病例1:李某,女,14岁,住河北省昌黎县皇后寨村。1977年1月12日初诊。患者从两周岁起,每月必发一次胃脘疼痛,痛时频发呕吐,食水难进,痛剧则滚动号哭,手足逆冷。曾去唐山地区某医院诊治,未能确诊。痛时注射哌替啶等药物亦无效果,必持续疼痛六七天方止。12年来月月如此,面色萎黄,肌骨消瘦,精神疲惫。今因脘痛又发,来院门诊治疗。自诉胃脘部剧痛已2天,并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且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脉弦细,右关沉涩。舌红苔中根白腻。
处方予膈下逐瘀汤:
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炙甘草、当归、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各6g,川芎4.5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1月14日复诊,服药后,胃脘痛渐止,呕吐未作,能进饮食。再予原方2剂。自此治疗后痛即止。但至8月21日,又发胃脘痛,症状同前,兼有3日不大便。舌红,苔中黄腻。遂予上方加大黄6g。服2剂,大便畅下,疼痛即止。随访2年未再复发。
病例2:李某,女,41岁,河北省昌黎县刘台庄村农民。1977年3月18日来诊。左大腿内侧皮下有3cm×6cm大紫色斑块。已发现3个多月,触之较硬,且觉疼痛,并伴周身沉重酸困,休息时加重,尤以晨起更甚。脐上1寸处有明显压痛,指下觉动脉搏动有力。脉弦,右关沉涩。舌红苔白腻。遂拟膈下逐瘀汤: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各4.5g,当归、香附各6g,炙甘草、延胡索各3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0日复诊:紫斑已见吸收,原方再服2剂。
5月27日来院,诉服上药后,紫癜在3天内完全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病例3:赵某,男,45岁,住石家庄市新石南路。1989年10月12日来诊。患者平素不觉有何病痛,近1月来因工作烦劳,渐觉头痛而胀,眩晕乏力。查血压230/150mmHg。诊其右关脉沉弦而涩。询其晨起周身困重,尤觉乏力,遂按其脐上1寸处,果觉压痛明显。予膈下逐瘀汤原方,除炙甘草6g外,余药均各10g。服药5剂后,血压恢复正常,为120/80mmHg。一切症状消失。按:一般认为主症是指患者感觉最为痛苦、最需要解决的症状。如按此认识理解,则上述3病例主症当一为胃脘痛、一为紫癜、一为头痛,这显然与主症的基本概念不符。我认为,主症是指存在于证候的始终,并决定证候本质的症状,而这种症状常常并非患者所感觉,或虽有感觉但亦非最痛苦者。
上述3病例证候的主症是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右关脉涩象显著,则说明病因为瘀血、病位在脐上腹部血脉之中。由于主症相同,所以用共同的方剂均可治愈。
贾海忠老师临床经验:
我们看一看膈下逐瘀汤的组成,王清任自己编了方歌,这是很好的。“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那么这里边的五灵脂,用炒五灵脂是多少呢?两钱,也就是6g,当归用三钱,也就是 10g,川芎 10g,桃仁10g,丹皮 6g,赤芍 6g,乌药 6g,元胡 3g,甘草10g,香附5g,红花10g,枳壳5g,这就是方子的剂量。整个量都很小,这张方子肯定便宜。临床上在使用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加减,五灵脂用6g基本上就够了,不需要太多。当归,更不能多,因为当归多了滑肠,反而使泄泻加重,所以说在膈下逐瘀汤里面的当归,如果是治疗泄泻,一定要用小量,但是如果没有泄泻,他是腹痛便秘,就可以把当归的量加大,那么大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讲,怎么也得达到30g,这样便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说当归的使用剂量需要看他的具体适应证是什么,如果是泄泻,就用原剂量。川芎是很安全的,无论是腹泻也好,还是便秘也好,都可以使用它,一般6~10g,这是一个常用量。
桃仁10g,这个也不需要太大的量,但是如果这个病人特别神经质,特别容易焦虑、紧张,桃仁的量就要大一些,可以用到20g,就是10~20g这么来用。
丹皮用6g就可以,如果是一个便秘的病人,还可以量大一些,因为丹皮是一个凉性药,如果是腹泻,最多就用这么多。赤芍也是这样的,如果热象明显也可以加大到30g,没有问题,但是一般情况下,加大到15g也就够了,腹泻和便秘都可以用,没有问题,加量问题也不大。
乌药一般用6g,乌药可能大家不一定尝过味道,乌药比较苦,吃进去以后,口感不是很好,所以说乌药的量一般来讲就用6g就行了。
下面一个就是元胡,大家注意这个元胡的量就是3g,量很小,但是如果这个病人特别神经质,烦躁、焦虑这些比较明显的时候,元胡的量是可以加大的。如果睡不着觉,甚至可以加到20g、30g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刚才讲到的这些适应证,就不需要用那么大量,3g就够了。
甘草一般量不用太大,10g已经是比较大的量了。
香附,我们会看到有的大夫用量很大,但是膈下逐瘀汤就用5g,大概就这么个剂量,香附的量可以大到多少呢?也可以大到30g,尤其是女性有情志的问题,出现胸胁胀满比较厉害的时候,可以加量。红花的量就10g。枳壳5g,枳壳的量可以随着病人腹胀的程度进行加减,如果说腹胀程度比较重,把枳壳加到10g、15g、30g都是可以的。这是膈下逐瘀汤,这张方子一定记住,绝对是个好方子!我们都在临床验证过。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曾为武庠生。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乡里,30多岁时,至北京行医,设立医馆“知一堂”,遂为京师
牙疼。。。 牙疼虚实辨认,牙痛让病人用手按,按着能疼慢一点,或者按着依然疼是虚。 丝毫不敢按,按着更疼是实。
乙字汤。。。乙字汤乃日本汉方,据说乃日本原南阳氏治疗各种痔疮的良效验方,主治各种痔疮、大便燥结、便秘、痔核疼痛、痔出血、肛门裂伤、脱肛等症,具有消炎、清热、通便功效。
通气散。清代。王清任。通气散治耳聋不闻雷声。余三十岁立此方。柴胡一两 香附一两 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
膈下逐瘀汤。清代。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方 五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胡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钱 枳壳钱半水煎服。 【方歌】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解毒活血汤。清代。王清任。连翘二钱 葛根二钱 柴胡三钱 当归二钱 生地五钱 赤芍三钱 桃仁八钱,研 红花五钱 枳壳一钱 甘草二钱水煎服。 【方歌】解毒活血连翘桃,红花归壳葛赤芍,柴胡甘草同生地,吐泻良方用水熬。此方谓初得吐泻而言,若见汗多、肢冷、眼塌,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