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宋本6.4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出自太阳病相关的经方为《
6.4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这是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得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所以说要“被火”呀,顶轻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疸,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所以说这都是误治啊,误治的结果,吃泻药与火攻,轻者微发黄色,要是重者,那就了不得了,​“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就是一阵一阵地发惊恐,时常地抽,身上的颜色就不只是发黄了。​“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过的那个颜色,所谓黄褐色了,就是熏肉那个颜色。“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泻下和火攻。这个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有很多种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针;再如把地面用火烧得非常热,人躺到上头,当然垫些稻草等东西,也就是捂大汗,这也是火攻的一种;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热东西敷,这都叫作火攻,火攻是必须大汗的。“一逆”是指误下,人还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个样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

  那么这一段呢,有人就说张仲景不讲治温病,这段(仲景讲温病治法就)很清楚。所以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火攻与吃凉药都是对待(疑为“对症”​)的看法了,火攻能到这样子(误治)​,就得清解了,没别的办法了。可见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绝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它没有实,实可以(泻下)​。那么后世,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试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是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该下就得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地用,我用麦冬都是一两,不用生地用人参也行。那么《伤寒论》里讲不讲温病呢?讲的。这一段是在太阳病中提出来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太阳病来治疗,后来我们在阳明篇里就有了。阳明篇里讲“外证云何”呀,那就说的是温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就是温病,就与这个(​“发热而渴,不恶寒者”相比)一点不错嘛。那个(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用什么治?就用白虎汤,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参。这在原则上都是对的,怎么不讲治温病啊?

  读书,你得前后看。但是温病不属于太阳病。也有人把中风、伤寒、温病都放到太阳病里边,这就错了,根本不是太阳病,不是在表呀!所以他(张仲景)特意拿出一节来,讲的是太阳病,恐怕医家也拿这个(温病)当太阳病来治,一治就坏了。(温病)辨证要点就是“渴而不恶寒”​,​“不恶寒”就与(太阳病)提纲冲突了。前头说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为了)加重恶寒的语气,才在后面搁个“而恶寒”​。那么这个(温病)不恶寒,就不是太阳病。所谓的提纲,就是太阳病的起码症状,它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尤其是恶寒。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