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汉。太阳病。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主之。
桂林本内容: [原文]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证,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影响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就会发黄(此时可用茵陈蒿汤治疗)。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衄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部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这是承气汤证),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征象(危证,多不治),如果小便尚通畅,示津液犹存,病人还可救治。适宜用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治疗。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一种是中风,有汗的。太阳中风这种证候啊,他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证侯没有不发热的。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肉桂心以火劫发汗迫使大汗出。邪风,就是风邪了。风邪这句话,有语病,等将完了在谈,外邪使人发热,他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以被火,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重火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这四个字也挺复杂,它是血流散,而气溢出。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气呢,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是气,而气逸失于脉外,逸失于脉外就是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一定的时候是有常度的,这种物质,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为热,用火攻,火也是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
本来有风邪,又被以火攻,这就是两阳。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火熏的呀,我们通常讲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薰黄,像火熏的发黄。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一定要出血。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和上面的一样。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它指气血来说的,那么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且少。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都一个。津液丧失,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当中,热气往上攻尤其津液虚,他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剂颈而汗。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列于腹,压迫腹膜,就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甚者至哕,这个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这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了这种极其危险程度了。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体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侯,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是病实证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危乎殆的。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那么这一段与上面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头一段只是里有热,并不虚。如果是太阳中风,要是用火劫排汗,更危险,这段主要是这个问题。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理中汤,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