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白虎加人参汤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太阳“伤寒若吐若下”​,是皆属误治。那么,虚其里,邪热入内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结在里了。热实于里,它必定要反映到外头来,所以方才我们讲的“身无大热”​。那么如果这个热,里实得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身大热。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还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了,则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

  “大渴”​,渴得厉害。​“舌上干燥而烦”​,这是石膏证。舌上干燥,同时感觉发烦,咱们讲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那就是里热的石膏证的反应。“欲饮水数升”​,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就是现在说连续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那么后人也认为时时恶风,他是有表证。石膏也解表,​(我认为)这是错的,后头要解释的。

  这就是白虎汤加人参,人参这个药咱们前面讲过。心下痞硬,是胃虚,胃虚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化生于胃,胃虚则津液就不能行了,也就不能纳食了,吃了也不消化,津液当然就不能补益上来。那么热伤了津液,胃再虚,一定会渴得厉害。所以白虎汤加人参,​(为什么要加人参?​)非亢进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子。后世的方子(如遇到上述情况)就加麦冬、生地了,滋阴,光滋阴,但胃要是不好,也是白搭啊。所以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人参。有石膏、知母,这个方药很寒,足以祛热。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加人参。我们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个(书)合起来看白虎汤,白虎汤都不渴,可是全是舌干,口舌咽干。​(如果)大渴的时候都要加人参,这个地方用药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不是那个情形。那么(本条)这个是有热了,咱们说热盛伤津液,达到了相当程度就要大渴。大渴,则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这个方子(白虎加人参汤)也是这样的。

  知母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烦,白虎汤证烦得相当厉害了。知母它祛热的力量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烦。可是你用寒药要顾全胃,所以用甘草、粳米。这个地方都相当好。咱们治病有人喜欢单打一:用苦寒就是苦寒,用辛温就是辛温,这不行!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连续大量吃石膏,​(倘若)不想安中养胃的法子,那食欲马上就减下来了,​(所以)他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黏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光能祛热。所以古人(白虎汤)这个方剂妙不可言,它不伤胃。那么要是大渴引饮,还要加人参。它底下有解释。所以这个它不是表证。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