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段很成问题。​“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如果太阳伤寒的形状,这类的病而脉浮滑,这是表里俱热,可以用白虎汤。但此证候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里有寒怎么能用白虎汤呢?注家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表有寒里有热”​,​(我认为)这也不对,表也没有寒,有寒也不能用石膏,而且与脉也不对应。​(我认为)这个“寒”大概都指着邪说的,表有邪里有热。总而言之,这段成问题的。从方后的说明就看出来了,​“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前几段我们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168条)有这些话,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用白虎加人参汤。本条是为解释这一段(168条)​,没说白虎加人参汤(而说白虎汤)​,其实那是白虎加人参汤。​“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这是林亿他们的按语。他(林亿)说这一定是表寒里热,是表里二字弄串了,应该“表有寒,里有热”​。这是林亿他们看的。

“又阳明一证云”​,在阳明篇有这么一条:伤寒“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如果是表有热里有寒,绝不能用石膏剂白虎汤,应该用四逆汤。由此证明,​(本条)这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他(林亿)是这么看的,以此表里之差别,因为阳明篇这一节来证明,所以一定是表有寒、里有热。这是林亿的一种看法。“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后面他(林亿)说《千金翼》说白通汤主之,林亿说这不对。此条白通汤,与阳明病那节(四逆汤)​,交互有错误。说白通汤那个脉应该浮迟,浮为在表,迟为里寒,说是表热里寒那是对的。那个对,但用四逆汤不如用白通汤,可能是白通汤,白通汤那个药是葱白配合干姜、附子,葱白解表,干姜、附子温里,​(白通汤)既能够治表邪也能治里寒,四逆汤只是温里不能解表。(本条)这一段“脉浮滑”​,肯定是白虎汤的脉,这是对的。但是“证”没有明白。依我看就是“表里俱热”​。

我们再看看后面有“​《千金》无此语,以为《玉函经》之误”​。林亿说《千金翼》是这样说的(​《千金翼》云白通汤)​。不对。在《玉函经》是这样说的:这段应是白通汤。看看注解,​《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翼云白虎者恐非。​”翼云是王叔和的注。​《玉函经》这条说“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应该用白通汤主之”​。但是这也是错的,我们看出来了:白通汤脉不应该浮滑,应该是脉迟;白虎汤脉浮滑,又不应有表热里寒,证不对。所以据我看这个是前后串。

后面讲阳明篇,四逆汤那条(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应该是白通汤,那是“脉浮迟,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本条脉浮滑,应为表里俱热。这个书一千七八百年了,互相传抄有错误的,把这两二段弄串了,白虎汤与白通汤,弄得两个哪个都不对。白虎汤那个表热里寒是不对的,白通汤是四逆汤那节(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也不对。我们在少阴病将讲。现在我们有这个概念,以后我们讲到白通汤的时候再详细讨论。这一段要这样体会,表里俱热,所以脉浮而滑,浮为表热,滑是里热。所以,表里俱热是对的。白虎汤不渴,这段也没说渴,渴就加人参。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