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大承气汤,桂枝汤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又”应该是个“复”字,​“复”这里当“反”字讲。​“复如疟状”​,这是《玉函经》上的,后边有注,这个应该改个“复”字。“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这个“宜下之”​,在《玉函经》上是个“当”字,​“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宜”大承气汤,不是个“与”​(大承气汤)字;​“发汗宜桂枝汤”​,它这个(宜)改个“当”字可以,不改也行,这都讲得通。他改个“当”字(也可不改,因为若是)他下面用的“宜”​,​(或许考虑朗读顺口)古人用字,他念着也顺口,他原来可能就是个“当”字,这个问题都不大,改不改都行,都能讲;但是(前面)这个“又”字,不如“复”字,​“复”字当“反”字讲。“病人发烦热”​,你们想想,那个“烦热”指着什么说的?这是指大青龙汤证说的。咱们前面不是讲了嘛,​“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条)​,一般的表实证不那么烦躁,​(本条是)他有热啊!不汗出而烦躁,所以他底下搁个“汗出则解”​,也就是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发烦躁。

  那么用大青龙汤,达到汗出,这个(烦热,不汗出而烦躁)就解了,​(本条条文的深层含义)是这么来(源)的。可是解是解了,​“复如疟状”​,反而这个病就变了,像发疟疾似的,指着什么说呢?指的发热有定时,​“日晡所发热”​,日间暮的时候发热。那么这个时候的发热“属阳明也”​,这是转属阳明证。“脉实者,当下之”​,这个时候要看看他的脉,如果脉实,肯定是由表传里了,应该下。​“脉浮虚者,当发汗”​,这还是表不解,根据什么呢?前面讲了,​“时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54条)​,他也是定时发热。​“日晡所发热”​(既可为大承气汤证,也可为桂枝汤证)​,桂枝汤也肯定在这个时候每天发热。定时发热,而要汗出,那是桂枝汤证。这个日晡所发热又属阳明。所以这(日晡所发热)两方面(既可为大承气汤证,也可为桂枝汤证)都可能的,那么就要辨之于脉。脉沉实而有力,肯定是传里了,那就得泻。脉还浮,那还是在表。脉虚,是经过大发汗了,服过大青龙汤了,他津液不足了,当然还是桂枝汤证。所以“脉浮虚者,当发汗。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的难点)就在上面这两句话,​“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这个病它来势猛峻得很,方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它是内以清热、外以解表的这么一个方剂,发汗也相当重。那么这个药刚吃下去,表将罢而就传里,这个病就是急剧变化,正在变化莫测之时,这时候要是稍一缓那就变证百出,所以治病不但要辨证,还得详审当时的病情。​(本条)这个就是(示例)​。一般说单就“日晡所发热而已”​,还没发潮热,那不能用大承气汤。但在这个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所以要用大承气汤)!由于有大青龙证,用完大青龙汤,反而又传里,你看看这个病,这是正在急剧发生变化之时,最应大投重剂,所以用大承气汤。这个你往后看急下(章节)就知道了,病来势猛暴。所以在临床上很不容易,问症要详细,你不问他,怎么知道吃大青龙汤了?我们个人治病当然心里面明白了,旁人治的病赶上这个时候找你来(接着治疗)了,你不详细问就不行。脉实和脉虚是个对比,脉实,实而有力,就是脉跳动也有力,为之脉实,跳动无力的则为脉虚。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