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48-251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音频缺失)249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音频缺失)249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音频缺失)250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音频缺失)251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音频缺失)

  249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音频缺失)

  250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音频缺失)

  251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胡老晚年的讲座这几条也缺失

  学习刘老对这几条的讲解 编号有所不同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61)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32)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63)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64)

  对小承气汤来说,我们前边总共讲了3条。第一个是阳明病出汗、腹大满不通者,要用小承气汤。为什么不用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没有潮热。要有潮热,就用大承气汤。第二个是“恐有燥屎”,七八日、八九日不大便,恐怕有燥屎,恐怕不见得就是事实,所以先给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若不转矢气者,就没有燥屎。第三个是谵语潮热,应该使用大承气汤,但是脉不是沉紧而是脉滑而疾者,脉证不符,所以要给吃小承气汤,不给大承气汤。对调胃承气汤来说,我们前边讲了2条,谵语、胃气不和者用调胃承气汤,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因此,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说的还不够全面。从第261条到第264条,主要是再把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辨证、治疗范围介绍介绍。

  第261和第262条都是介绍调胃承气汤的。“太阳病三日”,这是它的过程,开始有病是从太阳而来的,时间也就是三天。“发汗不解”,发汗不解不是指太阳的表还不解,而是这个病不解。虽然治疗是经过发汗,但是这个病还没有解除。什么病没有解除?“蒸蒸发热者,属胃也”。阳明病,蒸蒸发热,这一条就具体指出来了,就像蒸篦,由里向外,蒸蒸然而发热。这种热就是里热向外蒸腾。有里的,这属于胃、属于阳明,就不是太阳了。

  要属于阳明,从第261条来说,这一条是讲热型,讲的蒸蒸发热,还讲的什么?就得联系起来,还有一个“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如果是“伤寒三日”传入阳明,那见什么脉?见洪大之脉,就不是浮了。“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那是讲脉。病人要是出现阳明了,阳明就见洪大之脉,这是一个。还有一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烦,汗出濈濈然者,此转属阳明也。”不论是太阳也好,少阳也好,只要是转属阳明,就要“汗出濈濈然”。它有汗出了,“汗出濈濈然”,那就是转属阳明了。一个讲脉,一个讲汗出濈濈然。这是讲汗出、蒸蒸发热。汗出濈濈然的时候我们就讲到了,为什么会汗出濈濈然?因为它就是要汗出而蒸蒸发热。

  阳明病为什么要濈濈然汗出?它就先有热,有蒸蒸发热才濈濈然汗出。因为它是一个互文见意的写法,这里写的“蒸蒸发热”就包括“濈濈汗出”。这个人发热,就是浑身蒸蒸发热,浑身于巴巴的一点儿汗都没有,那可能吗,那不就憋死了吗?蒸蒸发热就必然有濈濈汗出,这是前后互意的。蒸蒸发热、又濈濈然汗出,还没有恶寒,这个人已经没有什么汗出。这是什么病?太阳病有发热恶寒,少阳病有往来寒热,这是蒸蒸发热、濈濈汗出而无恶寒,属于胃也。既不属于太阳又不属于少阳,属于阳明胃了。不要只看那么几个字,要前后联系起来,它是全面地看问题。

  既然属于胃,这样的蒸蒸发热,濈濈汗出,只可能是胃里有燥热,才能够出现这种病。其他的膀胱,胆等脏腑有病了,不可能有这样的热象,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汗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方面蒸蒸发热,濈濈汗出是属胃,是属于阳明病了。第二点,只有胃有了邪、有了热了,它才能够蒸蒸发热,才能够濈濈汗出,别的都不行。胆有热能够这样吗?膀胱有热能够这样吗?心有热能这样吗?都是不能的,只有胃阳有热才能这样。既然属于胃了,那就属于里、在阳明之经了。怎么治?“调胃承气汤主之”,要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这个病。

  第262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外感的疾患叫伤寒。治疗的程序是用过吐法,吐了以后,出现肚子又胀又满,这是阳明病的一个腹证。为什么吐后就出现腹胀满?吐有发汗之意。因为气向上向外,这么一呕吐浑身就要出汗,所以它有点儿解表的作用。因此吐后它也有解表的可能性。但是,吐既会伤胃液,也会伤胃气。过去讲过,呕吐之后心烦,脉数,此为客热不能消谷,全都是这个问题。

  这一条是吐后表解而胃液受伤,胃液一受伤了胃就容易燥。吐后虽然是解邪,它也不像是发汗,解得那么彻底。所以有一些医家就认为,吐后伤了胃液,就意味着阳明化燥,胃中燥热,胃肠之气不和,就可以出现腹胀满。胃燥而气不和,这样的腹部胀满,但是没有疼痛,没说什么按之痛、什么绕脐痛。无疼痛,只有胀满没有疼痛,同时还在吐以后的,所以主要是在胃的燥热导致胃气不和,而并没有肠子里的燥屎,或是大便成硬。因此不能用小承气汤,当然更不能用大承气汤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和胃的,和胃而润燥,也能够通利腑气,因为它有大黄、芒硝、甘草。因此第261、262这两条来看,一个是从热型,一个是从出汗来看,属胃也。因为是“太阳病三日”,邪气刚到胃,水谷的糟粕还不能够凝结成实,所以这时候就用调胃承气汤,而不能够用小承气汤,更不能用大承气汤。因此说,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胃家实的一个轻证。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为什么把“若发汗”放后边?“若吐,若下,若发汗”以后而出现了“微烦”,是不是栀子豉汤证啊?这个烦有火、有热。过去讲栀子豉汤证有心烦,是太阳的热邪不解,郁于心胸发生的心烦。如果这个人二便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疼痛,可以用栀子豉汤来处理这个问题。现在二便有问题,“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小便频数,汗吐下以后伤了胃的津液,胃已经有燥热,津液就不能够还于胃中,所以就形成了偏渗,小便反多、反数。前边经过或汗或吐或下,现在津液不能还于肠胃,就偏渗,小便就多,所以大便就硬。

  大便硬,是在胃,还是在肠啊?这就不在胃了,而在肠了。这个燥热往下来,到了肠。阳明病燥热有上、中、下三燥。在上边的就在胃,胃的燥热盛的就是调胃承气汤证。现在在肠,大便硬了,还用调胃承气汤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大便已经硬了,怎么知道大便已经硬了?因为小便数,过去又经过或汗,或吐,或下伤了津液,津液受伤了,大便当然就硬。大便硬了,小便才能频数,这都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这句话是这样提的,“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反过来说是,大便硬者,小便才数。这样与小承气汤和之。与小承气汤,不与大承气汤,所以不是燥屎,它是大便刚成硬,还没达到燥屎的程度。因为还没有潮热,没有出现肚子疼痛。这时候要用小承气汤调和肠胃,病就好了。

  第264条不大好解释。张仲景用泻下法也是非常谨慎的,得治一会儿看一会儿,走一步看一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观察,符合现在临床的要求。我们现在看病也是这样,不论那个医生看病,我一看就知道了,那是很个别的。有些复杂的问题,就得治一步看一步,吃了这付药再看下一付药,下一付药要怎么治?他得观察。张仲景这一条就刻画了用下法的过程,也是很小心翼翼的。也就是说,辨证是很严肃的问题。得病也是两三天了,这是什么病?

  什么伤寒,什么太阳病了,外感的发热的病。“脉弱”是“不紧”的对词,这样的条文很一多,比如“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样的提法,张仲景有一个规律,脉以前是很紧的,有力的,现在它脉弱了,就不紧了,这么个情况。“无太阳、柴胡证”,既没有太阳的表证,也没有小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脉还弱,所以就不紧了。

  既没有太阳表证、也没有小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脉还弱,也不紧了,这是说明,把太阳、少阳除外了。无太阳、柴胡证,脉弱,心下硬至四五日,既然没有太阳也没少阳,还有什么病?“烦躁”,烦躁者里有热也,心下就是胃脘,心下很硬,胃气还不和,“至四五日”,二三日是开头,这个人至四五天了,在这里有一个伏笔,就是意在言外,有一个不大便的症状。这个人到四五日,烦躁、心下硬已经二三日至四五日了,还没大便。有人就问了,你怎么知道没有大便?底下有:“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有大便还吃小承气汤?所以意在言外,这块儿就看出来这个人是不大便的,如果这个人有大便甚至大便还拉稀,还给吃小承气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么些天不大便,心里还烦躁,心下还硬,既无太阳发热、恶寒证,也无少阳的胸胁苦满证,脉也不紧,这怎么办?“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虽能食”,这个人虽然还能吃,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有辨证意义的,阳明病不能食,这个人如果有燥屎,燥屎堆积,腑气不通,胃气不能下降,就不能吃东西。现在,虽然不大便四五日,病虽然在阳明,但是还能吃,这说明病还没到燥屎的程度,就不能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就连小承气汤也不能给他喝足,“少少与”,少少给点儿,下文说“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到了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吃得比较多了,按说是不到一升,七八合。

  前面是“少少与之”,少少给点儿小承气汤,三合四合。如果小承气汤一次吃八合,现在就吃一半了,一半的一半,吃个三合四合就可以了,这样叫做 “少少与之”,“微和之”。那么大家就问了,为什么张仲景这么小心?小承气汤又不是大承气汤,还给得那么少,连一个足量都不够?“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为什么前怕狼后怕虎?因为有这么几个证,一个这个病是在阳明,一个是烦躁,一个是心下硬,心下硬和腹硬满不一样,胃结、还虽能食,他还能吃东西,这个人才四五日不大便,同时脉还弱,弱不是紧,所以根据这个,看着像有点儿阳明病燥结,但是燥结的程度很小,恐怕泻下太厉害伤了脾胃,所以张仲景要少少给点儿小承气汤,他的意思不是彻底给治病,“令小安”,吃了小承气汤,因为烦躁、睡不好觉,坐不稳,心下还硬,吃了小承气汤以后,微微调和,叫他小小的安慰一点儿,绐病人一个安慰,吃药见好,现在不那么烦躁了,也有一个疗效。

  但当医生的还得观察,这个病没有治好,还在进行当中,还得观察大便到底有没有下来,没下来,多少日子没下来。“至六日”,大便还没下来,用个“少少与之”就不行了。但他没有拉稀,也没发生脉微涩,也没出现虚寒的现象,这时张仲景敢用小承气汤一升,正常用七八合,不是三合四合的问题了,这时用一升,加大了剂量。这是解决阳明病的问题,解决大便硬的问题,所以他很慎重,在治疗当中他是有观察的。

  底下是括号句子了,“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张仲景说他这个人若是不大便,已经到了六七天,可下不可下?“虽不能食”,一个虽能食、一个虽不能食,这两个互相对照说,不大便六七天,不能食是不是有燥屎了?现在不大便六七日了,虽然不能食,也不见得用大承气汤。如果这个人小便少,不是小便数,而是小便少,这回在小便上出问题了,前面小便数多,大便硬,大便硬才可用承气汤,现在是小便少,成无己的注解说得很清楚,“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所以小便少就反映这个人里没有燥屎,为什幺?如果里有燥屎,燥热逼迫津液就要偏渗,就要小便数多,现在小便少,肠胃里燥热不盛,燥屎未成,这样就不要用承气汤攻下了,他的病理变化是“但初头硬”。

  为什么六七天下不来大便?就是因为前面那一块大便是硬的,后面还是溏便,“未定成硬”,没有到了一定成硬的程度。“攻之必溏”,要是用了承气汤,一下子就要拉稀了,不是下燥屎,而是要腹泻了,这样就错了。那怎么样才能用承气汤攻之?必须等待这个人小便利,小便利就是小便数利,燥热逼迫津液偏渗,“屎定硬”,粪便一定硬了,所以一个定、一个未定,这里面是有分量的,到了“屎定硬”了,“乃可攻之,”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结合这个条文,我们还可以回顾以前的条文,那么屎定硬,一个是小便数多,还有个转矢气不转矢气者。转矢气者,就是大便已有燥屎;不转矢气者大便不燥结。小便数多一个,转矢气一个,潮热一个,腹满绕脐痛一个,这些症状,你们给掌握住了,大承气汤主之,就不用犹豫了。原文是一条一条说的,一个证一个证说的,我们学习,要有全局观点才能拿下来。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