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52-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大承气汤
[方义] 此排除肠胃中燥热、燥屎、宿食之重下剂,也系治里实里热主方之一。 [主治] (1)阳明腑证,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谵语,日哺潮热,舌苔干燥,或黄,或黑,或有芒刺,大便燥结。 (2)热结旁流证,系阳明腑证,大便自利清水之证;或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之证. (3)阳极似阴之证,即少阴三急下证,如神昏不知人,身不热,脉沉傚有力,但舌苔干燥有芒刺。或自利清水,色青。 (4)宿食证,腹胀满疼痛,恶食,大便不利。 (5)奇恒痢疾,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偶有神昏谵语、喉塞咽干等现象之证。 按:此证如不急治,下午三时后即会死亡。详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25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音频缺失)25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音频缺失)254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音频缺失)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25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音频缺失)

  25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音频缺失)

  254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音频缺失)

  胡老讲座音频缺失,学习刘老的讲座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65)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66)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67)

  第265到第267条是讲阳明病三急下证。什么叫急下?因为条文中有“急下之”三个字,这三个证候,如果不急下,不用大承气汤急下,你要是踌躇、彷程和等待,不及时泻下它就要伤阴,就要亡阴,就可以导致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掌握病机,积极主动,急下以存阴。《伤寒论》有两个大法,一个急下存阴之法,一个急温存阳之法。在三阳证中有急下存阴之法,在三阴证中有急温存阳之法。这些原则,看起来是祛邪的,实际上是扶正的。大承气汤不是泻下不是祛邪的吗?实际在祛邪的同时有保正扶正的意义,所以就叫急下存阴之法。法就是法则,是不可逾越的原则。

  第265条的重点是说明中焦的燥实下劫肝肾之阴,如果要不把中焦的燥实给祛掉了,下焦肝肾之阴的危亡可以立待,下焦的肝肾之阴就被克劫了,它和一般的、以上所介绍的大承气汤有一定的不同,这个要快,要有决断,要有胆量,同时要看出来问题。“伤寒六七日”是说它的过程,出现什么问题?“目中不了了”,是病人自觉症状,但这个自觉症状可以通过客观的来了解,病人就说他看东西怎么不清楚?这是自觉症状。“睛不和”是一个客观的他觉症状,医生能看见,就是这个人的黑睛不和、瞳仁不活动了。正常情况,人的眼睛应该上下顾盼、自然地活动,如果眼睛不活动了,眼睛看东西就发直,只能直线地看一个方向而不能灵活的瞬动。

  这是目和睛的病。肝开窍于目,《内经》说:“目得血而能视”,“睛不和”就说明肝的阴血不能上注,肝阴虚了;睛和肝、肾都有关系,肾水、肾阴不能上营于目,所以热病高烧容易出现直视。“睛不和”反映肝肾之阴不足,这个病不是内病,不属于杂病而属于伤寒,是外感发烧的结果。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证候?问问大便,“大便难”,难就是求之不得,要拉拉不出来。发烧吗?发烧重不重?“身有微热”,就是发烧而不太厉害。大便难和身微热,看起来证候不那么太重的,这和过去讲的大承气汤的燥实证来比较是无表里证。无表里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看起来是大便难、身微热,大便难是里证,身微热算是外证,但都很轻浅,也可以算是“无表里证”。有的注家说,无表证是没有太阳证,无里证是没有阳明证,这么解释与大便难、身微热扣得不紧,不可取。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么解释,大便难是里证。因为阳明病“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吐下后大便难是也”,大便难就是阳明病里证。身微热也是阳明中外证之一,“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不过这是微热,大便难,所以是看起来是有一点儿表证、里证,但不是很典型的表里证。这么一个口气。如果就是出现这样一种症状,没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光是一个大便难、身微热,这就是很轻微的阳明病里实证,用不着用大承气汤了,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可以了。问题出现在“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出现了下焦肝肾之阴被克劫而不能上注于目,这种“身微热”是热而不能蒸发于外,是专以内伐,就往下边使劲,热在里面出不来,直伤下焦之阴。

  张仲景就告诉了,因为前面讲了很多的大承气汤证,“手足濈濈者”,“绕脐痛者”,“潮热者”,“谵语者”,那个时候才敢用大承气汤。如果出现“身有微热,大便难,目中不了了,腈不和”,我们敢用大承气汤吗?谁敢用?我不敢用,看看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所以张仲景在这儿提醒我们一下子,这个不得了,这是中焦的燥热要下克下焦肝肾之阴,不要认为这是小病,这个病比以前的那些大承气证都厉害、都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已经伤了肝肾之阴了,五脏已经伤两脏了,一个肝脏、一个肾脏,伤了下焦之阴,人要是没有阴能活吗?所以要“急下之”,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不要等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法,为什么?因为急下才可保存肝肾之阴。

  存津液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发汗、吐、下只能够祛邪而不能够伤正。发汗就恰好而止,不能出大汗,出了大汗就会亡津液。所以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的发汗都有个法,这个意思就是保存津液。另一个方面,就像大承气汤急下存津液。燥热太盛,就会下伤肝肾之阴,要存津液就得急下,把肠胃的燥屎燥热排泄出去、攻下出去,然后才能存下焦之阴,这也叫存津液。存津液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的问题,发汗不要太多了,不可如水流漓,那当然是存津液。但是泻热的时候就要大胆的泻热,泻燥热所以存津液,这也是存津液。作个比喻,就像是一锅水,锅底下有一些干柴,水熬煮开了,水叫火那么烧,消耗水分,越熬水越少,怎么办?有的人说了,水少了,加一瓢水倒进去了,好不好啊,也行啊,但解决不了问题,治标不治本。火没去,下面的火还烧,那怎么办?有的人拿瓢,来回搅拌搅拌,“扬汤止沸”。这行不行,这也不行。最后,非得釜底抽薪不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是用大承气汤,一泻就等于把锅底下的柴火抽掉了,就烤不干了。所以往里添水增液不行,扬汤止沸也不行,那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第266条比较简单。阳明是指里实,里实就有外证,外证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是阳明里证反映于外,可以下,不见得非得是急下,这条为什么急下?因为汗多。“阳明病法多汗”,汗出是阳明证,发热也是阳明证,如果汗出太多,就要伤阴,汗是阴液,汗出越多,里面燥热就越盛,就使人身上的体液、阴液亡了,没有阴液也就不会出汗了,到这时候,没有阴分了,人还能活吗?见微知著,张仲景看到了现在就知道未来,就知道燥热劫阴、阴要亡,所以就急下之,肠胃的燥热一去,津液就不能外渗,就保存了阴液,保存了阴液,人就会不会发生危险。

  有的同志说,用白虎汤行不行啊?白虎汤证也是出汗,这个条文也没有说肚子胀满疼痛,说是有阳明病汗出多发热,用白虎汤,多用点儿石膏行不行?不行,那就是扬汤止沸之法,这个证非得用釜底抽薪之法不可,因为它是燥热成实,不是阳明的热证。别看这些条文症状很少,意义还是很大的。

  第267条是“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不是表不解,是病没好。是个什么样的病?“腹满痛者”,肚子是又胀而又痛,这是个阳明病里实之证,阳明病里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为什么要用“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急在什么地方?上边的绕脐痛也没有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条有邪气的消长,邪气的传变迅速,太快了,所以得要急下之,以杀其势。

  大家看一看它的提法,“发汗不解”,发汗是治疗太阳之表的,发汗以后并没好,迅速随之而来的是腹满痛,出现了胃家燥热成实之象。这种传变的速度是不可等待的,不是像过去伤寒五六日、七八日,不大便多少日,然后才腹满疼痛,这种就是发汗不解就腹满疼痛,所以这种阳明燥热之势是所向披靡,邪的势力是非常猖獗的。如果不因而夺之,用急下之法以杀其燥热的势力,那就会即时而亡,不是一个腹满痛的问题,即时而亡,就要出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一些险恶的伤阴的症状,到那个时候再泻下,就会未免晚矣。所以,看燥热的发展形势来势汹涌,就不能等待,不能放之任之,张仲景告诉你就要急下之,要急杀之,以杀其势。这也是具有预见性的,泻燥热以保存阴气。

  这三条全面不全面?不够全面。只是举个例子,燥热伤人的问题,也不止是这些证候,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个是汗出多,一个是腹胀满。只有这么几个证候吗?还有其他问题,只要把这些精神掌握了,看到病情的发展,正邪的关系,我们这时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急下。孙思邈有“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志欲圆”的说法,医生应当有胆子,应该用承气汤时就应用承气汤,该用四逆汤时就得用四逆汤,应该用瓜蒂散就得用瓜蒂散,应该用抵当汤时就敢用抵当汤。这叫什么?这叫有胆子、有魄力。医生用药治病,和病作斗争,不用点儿承气汤、抵当汤,怎么能把病邪给去掉、冲锋陷阵?所以这些汤头,得用,得敢用,得有魄力,胆子要大。但是,心得欲小,“心欲小”是什么?得仔细,得认真,得研究,得有理论,不是说粗心大意,我不在乎,我就敢用药,那也不行,那不是草菅人命吗?所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是有辩证关系的。到这时候了,非用不可了,就得用,不要因循、保守、观望、等待,甚至医生还有品质的问题,不敢负责任,总是给药,也治不好,也治不坏,实际上也把人治坏了。这都是不对的。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