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62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出自阳明病相关的经方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方义]此解表清热、利湿退黄之方(治疗皮肤发黄的皮痒症,连轺就是连翘根,南阳林山注;体股癣及疥疮+金银花蝉蜕;又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身必黄”​,应该有个“发”字,身必黄也行。大概成无己本这个地方就有个“发黄”​,​《玉函经》​、成无己本,全是“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本条)这个说是在表,就是“伤寒”​,他没说日子,没说五六日、七八日,就是在表证的期间。那么假若又有瘀热在里的话,虽然有表证也必发黄。不是传里的问题,根本里头就有瘀热。那么这应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这个方子解表祛黄。祛黄的法子也祛湿祛热,瘀热在里嘛。赤小豆祛湿;生梓白皮、连翘,全是解热药物;麻黄、杏仁这些药是解表的药。

  那么这一节的意思主要就是,我们在临床上遇着发黄的病,有表证,发烧怕冷、头项强痛这一类的都存在,这类发黄,要是无汗,就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是有麻黄汤的基础,麻黄汤去桂枝了,麻黄、杏仁、甘草,把桂枝去了,搁姜。配伍生姜发汗,跟桂枝差不多。但是他没有气上冲,他有恶心。有表证,有些恶心,没有气上冲的样子,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把麻黄汤去桂枝,换成生姜,另外,要搁些祛黄的药,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这就是祛湿热以祛黄。它是这么一个方剂。也就是在临床上治疗黄疸,在表,要发汗;在里,我们要根据阳明的这种治疗,用茵陈蒿汤,还有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汤)这个书没有,我们在《金匮要略》里头的黄疸篇那(儿)就有了;那么如果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就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配伍茵陈蒿汤或者配伍五苓散无一不可,不配伍也行。如果小柴胡证相当得全,这也是《金匮要略》上说的,​“发黄而呕,再有热”​,这就是小柴胡汤证,用小柴胡汤就行。当然,我们要是看它“兼里实”​,可以配伍茵陈蒿汤,那用大柴胡配茵陈蒿汤就行。如果再遇寒湿,那你就配茵陈五苓。

  那么(本条)这个表证是无汗的,要有汗的呢?有汗就用桂枝加黄芪。黄芪这个药也祛黄,这也是《金匮要略》里头的。总而言之,他这个书就是辨证。说什么药祛黄,什么方子治疗(黄疸,没有这样的一定之规)​。在临床上也要根据疾病的反映。如果在表,就是我们后头(即本条)讲的这个,那么宜发汗的,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如果他根本就自汗,可也是表证,是现桂枝汤证了,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情况,那你就要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也祛黄。那么如果是里证,你就根据这么几个方剂(进行选择)​: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汤(就是栀子豉汤加大黄)​。烦得更厉害,我们合用栀子柏皮汤。这是常见的方证。要是半表半里证,你就于柴胡汤类里来求之,大、小柴胡汤配伍相当的药物都可以,这是我们临床上常遭遇的。那么到这个地方,我们把阳明篇讲完了。咱们把阳明篇做个总结。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