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出自太阴病相关的经方为《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太阴中风”​,这就是暗示由太阳转属为太阴病,之所以说太阴中风,就是太阳病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太阳病,本来是个有余,是一个阳性证。太阳病传里,以传阳明为常,但是也见有传为太阴的,也有,少。那么少阴病传里,大概都传太阴,但也有很少的时候传阳明。所以这一段,指着太阳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病。​“四肢烦疼”​,这是太阳病的证候,是太阳中风证在表唯一的证候。

  “阳微阴涩而长者”​,脉“阳微”者,浮见微。太阳病,浮而见微者,外邪已衰之象,脉虽然还浮,但是微得很了,这说明在表之邪也衰了。​“阴涩”这是里虚,涩者为血少。由于转属太阴下利,那么丧失津液,所以阴涩。虽然阴涩是由于转属太阴而有虚之象,但是脉不短而长,说明胃有恢复的倾向。水谷是来自于胃,如果脉短,津液是虚竭之甚了。所以前面咱们讲阳明病里有“脉短则死”​(211条)​,这讲的津液虚时。但是(本条)脉长,说明胃气恢复,虽然脉涩是虚了,但是看脉长是有欲愈的征兆。表邪既微,而里气欲复,所以“为欲愈”​。这一节说的(是)太阴病。这一节在这(儿这)么搁着呀,不怎么好,这一篇书里意思很多了,咱们讲完再说啊。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