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出自少阴病相关的经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发热恶寒,头痛,脉沉微,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少阴证感冒;治疗老年痴呆症;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15)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老讲座本条音频缺失,以下是刘渡舟刘老的讲解,条文号不同,保持原状。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1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发微汗也。(316)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两条论述少阴病兼有表证的证治。

  “少阴病,始得之”为刚得病,“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为得病了。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主里。太阳病篇第96条:“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从太阳角度来说,太阳病反见少阴脉,“脉反沉”;从少阴角度来说,以发热为反。第96条与第315条合在一起体会:此人为太阳病受邪,发热,若阳气积极、气血充足,脉应浮,此为太阳病;但现在见少阴脉沉,沉主里,反映少阴阳气不足而虚寒。证为太阳表证,脉为少阴之脉。

  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因此,仲景提出兼顾之治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温经发汗之法,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具有两解之意义。从方剂组成看,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热;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麻黄、细辛走而不守,发汗之力强。因此,此方适合少阴病初得者。

  如果少阴病已得二三日,麻黄细辛附子汤就不可用了,因为少阴病为少阴之脏阳虚有寒,少阴病时间稍长,阳虚更甚,就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小汗。少阴病二三日,尚无下利清谷等少阴虚寒之里证,此时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附子配炙甘草温阳,稍配麻黄发汗。若服用以上两方,病仍不解,就应根据太阳病篇第96条用,四逆汤。

  我们看太阳篇第96条:“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这“若不差”就是指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无效时,而且还有身体疼痛,就要用四逆汤。所以这两条指少阴外感,风邪初客少阴,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分三个阶段进行治疗。这体现了六经阴阳表里体系。注家对此有称之为两感的,也有称之为少阴伤寒的。此两条为少阴开始阶段,还可用些发散之药。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少阴病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