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 -305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汉。少阴病。少阴病,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厥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但必须兼有口不干、不苦、不渴及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确当。因为口中发干、发苦、发渴乃系内热之证,不可使用附子;小便若利,便无湿邪,不可使用茯苓、白术。
胡老讲座本条音频缺失,以下是刘渡舟刘老的讲解,条文号不同,保持原状。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18)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19)
这二条论述少阴寒化的附子汤证的证治。
少阴阳虚有寒区别于阴虚有热。“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时间不长。“其背恶寒”较为严重,区别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伤气,气阴两伤,口中干燥而渴。背为阳之府,附子汤治阳虚恶寒,口中不干燥。我们对少阴病应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所以宜灸之,附子汤主之。为什么要灸之?因为少阴病很严重,要马上用灸法补阳气,避免阳气致衰败局面。然后,再用附子汤治疗。这是一证二方,且少阴病背恶寒表明阳气已虚,要用灸法立即补阳消阴,也给了用附子汤治疗的时间。
此条是仲景告诉我们:少阴病在背恶寒时,阳气已虚,要见微知著。医生要采取积极态度治疗少阴病。参考注家,有说灸膈关穴以祛阴寒之邪,炙五壮,有说还要灸关元以扶阳气。方用附子汤,熟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炮附子剂量用二枚。后世有参附汤,为附子汤的变化方。附子汤以人参、附子为主,熟附子补阳以消阴翳(熟附子偏补,而生附子则补中有发),人参补气扶后天之本,以壮元气之衰。阳虚阴盛则动水生湿,方中加上茯苓、白术以运化水湿且健脾。桂枝去桂加上茯苓、白术以利水邪,通达太阳阳气。叶天士说:“扶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附子、人参补先天之气,加茯苓、白术利水湿,加芍药以制附子之过,防附子伤阴流弊。此方以扶正为主。
第319条为附子汤第二证。太阳和少阴之辨证差别由此条可见。若身体痛,骨节痛,见发热脉浮紧者,为麻黄汤证。现在加上手足寒,脉沉,反映少阴阳气虚,阴寒盛,阴寒凝滞,阳气不能充达于身体四肢,则身体骨节痛,手足寒。此证与太阳麻黄汤证有虚实之别、表里之分,所以此证要用附子汤补阳,补正气之虚衰以祛寒邪之凝滞。《伤寒论》中讲到几个身体疼痛,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皆可出现身疼痛,解表发汗即可;有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用桂枝新加汤;此条属少阴阳虚有寒,寒邪凝滞,手足凉而脉沉,用附子汤;若此条有“反发热”,则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这些道理要搞清楚了,什么是表,什么是里,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什么属于阴,什么属于阳,这样概念就明确了。这是附子汤的两条,一个是以阳虚的背恶寒为主,一个以手足寒,脉反沉,浑身疼痛为主;一个是用它治阳虚的恶寒,一个用它治阴寒盛的浑身疼痛,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附子汤的治疗作用和治疗范围。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