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出自厥利呕哕相关的经方为《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这个也承着“厥利和热往复”那个(332条)说的。​“伤寒,先厥”​,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原来有“下利”​,​“必自止”​。这跟前面一样,先厥的时候他下利,后来发热了,这个下利必自止。底下分两段说,有不同的情形。​“而反汗出”​,要下利必自止,没有其他的关系了,这病就好了。可是,阳进得太厉害了,就是热有余了。热有余有两方面:热亢于上、热迫于下。证的变化,随人体质的不同而不同,或者亢于上,或者是迫于下。一个它(热)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先就亢于上说的。要是反汗出,亡津液了,再有热,嗓子一定疼。​“少阴病咽中痛”不是咱们也讲过了嘛,津液本虚,那么再有热,非嗓子疼不可。嗓子疼古人叫喉痹,​“其喉为痹”​,喉痹这是个病名。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这也接着前边“伤寒先厥后发热”​,不是“反汗出”​,而是“发热无汗”​,发热无汗但是以前下利也一定止。假设不止呢?不止这是热有余了,​“必便脓血”​。这个是不往上亢(而是)往下迫。便脓血,是热往下,热伤阴分也便脓血嘛。这不是阴证了,也变成阳证了。当然我们可以用治痢疾的法子治疗了。热下迫而不上炎,所以咽不痛。这都是就这个病的现状而预后,预料后来的情况。本来是先厥而下利,后来发热而利止,那么这个变化有两种不同。如果热有余这病也不好,病不好的热有余有两种:一种是汗出咽中痛,这是说热亢于上,那其喉为痹,这是一种;另一种呢,发热无汗,可是下利也必好,那是肯定的,热有余嘛。那么假设说,发热无汗利止以后也不发热了,身凉体和那就是病好了;要是不好,病不好而热有余,那不是阴证,由阴寒转为阳性病了。阳性病如果热自里以下迫,那就要便痢疾,便脓血的那种热痢。可是,一便脓血不会嗓子痛的。这一个与那一个(咽中痛者,其喉为痹)正相反,那个是往上亢,这个是往下迫。

  这是根据现在的病,本来是厥利往复这么种情况,那么到时候,不下利了,四肢也不厥冷了,但是这个病要是不好,热有余的话,有这么两种预后。那么(本条)这个,都很像论厥阴,厥热往复。但是后头辨证呢,由阴出阳了,都是好现象,虽然热有余,都不要紧的,那就不属于厥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