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汉。厥利呕哕。
凡太阳伤寒,六七日以前本该不利,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呢,“便发热而利”,这不是好现象,这说明六七天不利的时候,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正败了,邪胜了,所以发热是邪,而利是正不守了,这也说明是胃(的问题)了。中医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正邪交争!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要注意这个。以前他本来不发热,现在发热,邪胜了,那么“而利”就是正败了。如果其人再“汗出不止”,下利伤人津液,汗出更伤人津了。既下利又汗出这是个虚脱的现象,什么虚脱?精气,就是津液。那非死不可。这个(正邪交争)《内经》上讲得很好了,我给说过多少回了,在《内经》上“评热病论”说“今邪气交争于骨肉”。
伤寒指的是太阳伤寒,前面都是啊,伤寒这个阶段,就是太阳伤寒这个阶段,这是邪在表,这个时候啊,是人的精气和邪气拼斗,《内经》这段说得很好啊,叫作“阴阳交”。那段你们好好看一看,这对我们研究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很起作用。所以六七日不利者,正是正邪交争阶段,就是人的机体打算由表以发汗的作用把邪给解除。《内经》里这么讲的,如果汗出,邪退了,他不发热,那就是正胜而邪退了,那个书上(《内经》)说这是“精气胜”;那么反之,自汗出而反发热,这就是邪胜了,这个出汗则精气往外流了,所以叫“阴阳交”。开始这个阳、这个正,在里头,而邪气在外头。阴阳交,这“阴”就指着邪气说的。这一段也是,虽然汗出,这个汗出不止,是精气尽量往外泄了,邪留到里头了,发挥作用了,就发热。
怎么叫有阴无阳呢?是光有邪气了。你看看这个书(《伤寒杂病论》),正气指着阳,就是津液,所以注家都搞错了,都搞错在这一点,历来的注家认为这个“阳”都是热。《内经》上阳指的是津液,指的是精气(编者按:很多人也把《内经》的阳解读为热,故胡老也曾在90条提及《内经》的阳为热,编者认为这可能是对《内经》之阳有不同解读的缘故),张仲景的书也是(这种观点),他说“此无阳也、阳气重也”。你看麻黄汤证,“阳气重也”,阳气重不是热重于表,是由于老不发汗,津液充斥于外。所以津液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阳)都不是指的热。这一段更明白,由于大汗出不止,人发这么高的烧,哪儿来的没有热呀?“此无阳也”。所以(很多)注家就不是全面看问题,也不看旁的书。所以“有阴无阳”,是只有“邪”而无有正!“正”都跑哪儿去了?汗出不止与下利丧失津液,津液亡失殆尽了,人就完了。津液怎么亡失?胃败了!
所以这个地方挺好,我们要懂得这个书,同时我们看旁的书也就容易理解,你们再好好看看各家注的这个书(《伤寒杂病论》),有些地方简直说的是瞎胡扯。医书这个东西不要随便作,误人!这个《伤寒论》呢,我光写这个(注解),不知是多少次了,我教(《伤寒论》教学)就教了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了,我就没敢往外拿出去出版,因为什么,(若注解不好则)这东西误人。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