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60-362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出自厥利呕哕相关的经方为《
36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音频缺失)361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音频缺失)362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音频缺失)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老该条(音频缺失)学习刘渡舟刘老的解读 或许是因为胡老和刘老使用的版本不同 条文编号有所不同 保持原状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74)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75)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376)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377)

  这四条都是从下利开始的,下利都是指厥阴的寒性下利,反映里寒。

  第374条“有微热”,微微的有些轻热,不是大热,也不是壮热。“而渴”,这个人还有些口渴。下利是阴证,微微有口渴,这是阳气来复的一个苗头,也可以说是阴证见阳的现象。“脉弱者”,脉是无力的,反映邪气不盛。下利以后正气略虚,脉证契合,病就要自愈了。微热而渴和脉弱联系起来看,才能显示出阳气恢复不是太过,而是恰如其分的。

  第375条的下利和上条一样,也是阴寒之证。“脉数”,是阴证而见阳脉,“有微热,汗出”,这是阳气破阴,阳气已经恢复了,能够布于体表,所以微热而汗出不是格阳戴阳的那个意思,而是阴证阳气恢复的一个表现,关键在“微”字。“今自愈”,这样的脉数,阴证见阳脉,而且有阳气恢复的微热汗出的良好现象。假设脉复紧,紧脉就带有数脉的意思,也有注家说“设复紧”就是见了阴脉了,因为紧也是阴脉,阴证还是见阴脉,紧主里寒内盛,“为未解”,这个病还没有好,所以下利要见阳脉才为治愈。

  第376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寒邪很盛,阳虚故手足厥冷,血气不续故无脉,病很急。在张仲景那个时代,急救只有灸法,灸气海、关元、大敦、太冲,“灸之不温”,手足还是厥冷。“若脉不还”,倘若脉还是不至,就是气血不续;不但是肾阳虚,而且心阳也不足了。“反微喘者”反而加上微喘,这是元气上脱,是死证。

  第377条“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赵本是把这一条和上一条连在一起的成为一条。成本就把它分开了。对这一条的解释也有两种:一种是成无己的观点,他认为少阴是肾水,趺阳是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如果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按照五行学说,少阴属于水,趺阳是个胃脉,属于脾胃,脾胃属土,所以水之邪犯于脾胃,这个就为顺了,为什么?因为土能克水,水来犯土是个微邪,所以为顺,理由还是有的,但比较牵强。

  第二种观点认为,少阴是先天的,脾胃是后天的,三阴为病主要是阳气虚,寒气盛。负者死也,这时候的少阴阳气就不振作了,这是必然的。因为阴阳为病到一定程度都要影响到肾,而肾是阴阳的根本,所以无论阴虚也好,阳虚也好,到最后到肾就有亡阴、亡阳的危险,从伤寒病来说就有亡阳的危险,在温热病就有亡阴的危险,亡阴、亡阳都是凶相。趺阳指胃气,少阴阳气虽然虚衰了,但是后天的胃气相对还没有像少阴一样同归于败,胃气尚存,也就是说后天的脾胃阳气、水谷之气还存在,“为顺也”。人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绝谷者亡。五脏之脉得讲胃气,人的生存得有胃气,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有了胃气了就叫顺。

  厥阴病里提出了趺阳的问题,也提出了除中的问题。“反予黄芩汤欲彻其热”,就容易变除中,预后不良。如果还没到除中,胃气还继续存在,那这个病虽然是重,为顺也,还是好的。所以在厥阴病篇里,三阴之末尾,提出“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是一个总结的意思。

  我同意第二种解释,因为后汉的文字可能会有错落。这一条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中医一贯的思想,就是在治病的时候要时刻不忘胃气,所以陈修园总结《伤寒论》就六个字,一个叫“保胃气”,一个叫“存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