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出自厥利呕哕相关的经方为《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老该条(音频缺失)学习刘渡舟刘老的解读 或许是因为胡老和刘老使用的版本不同 条文编号有所不同 保持原状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81)
这一条论述戴阳轻证有郁冒作解之机。
脸稍稍的红一点儿,红得不是太厉害,叫“少赤”,身上有点儿发热,发热也不很厉害,叫微热。这是一个好现象,代表阳气还在,阳气虽虚还有点儿来复的苗头。下利,或者下利清谷,脉沉而迟,这是代表寒邪一方面。寒邪虽然是盛,但是它是由盛往衰的方面发展。这样,医生就要权衡,把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势力对比、权衡一下。从发展上来看,阳气要破寒而出,寒邪要阳出而消退,那么“必郁冒汗出而解”。因此,这个人就头目郁冒,然后汗就出来了,汗出来了,寒邪就退了,病就好了。阳气恢复,阴邪退却,就是阳胜阴负,阳进阴退。在这个过程中,寒邪和阳气还得稍微有一个斗争。它有个郁冒,寒邪发作,有个郁冒,头目眩晕,到了汗出,阳气恢复,阳气势力外达,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郁冒汗出我们过去讲过,“伤寒,应下之,而反汗之,表里俱虚,其人因自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那个指的是表邪的问题,这个指的是阴阳的问题。
厥阴篇讲了好几个出汗,包括这个郁冒的汗出,我们讲了几个出汗了?
第一个是“有阴无阳故也”,就是亡阳,阳气绝灭的汗出,“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为什么?张仲景说了,“有阴无阳故也”。就是有了阴了,没有阳了,这是死证。
第二个是“大汗,又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先出大汗,大汗后就手足厥冷了,这个汗是阳虚,阳虚不能固表了,所以就大汗;阳虚而阴寒盛,所以手足厥逆,这个不是死证,所以用四逆汤主之。
第三个是“下利脉数,又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下利就是腹泻,寒性的下利见了脉数,有点儿微微的发烧,有点儿微微的汗出,张仲景说这个病要好了,“今自愈”,为什么?因为,寒性下利出现了微热,出现了微汗出,这是阳气恢复、阴邪退却了,这是一个阳气自愈的一个汗出,阳气恢复的一个汗出。你看看,这个出汗有死证,有可治的四逆汤证,也有微热汗出,就自愈的。
接着我们刚才讲的是第四个,这个人也是阳气要恢复,但是他阳虚,要恢复的时候阳气和阴寒要背水一战,所以张仲景底下说是“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为什么又好,又是郁冒,然后才汗出而解?因为这个人的阳气是处在一个虚损不足的情况,和第三条的“有微热汗出,今自愈”不一样。这是阳气虚,抗邪不利的反映。
总之,厥阴的阴证出汗有四种情况,两个是不好的,两个是好的。头一个不好,那是亡阳,汗出不止就亡阳了;第二个大汗以后手足厥冷,那也是亡阳,不过不是死证,可以用四逆汤。这两个都是凶兆,不好。第三个微热汗出,病要自愈,阳气恢复,阴寒退却,那就好了。如果面色还有点儿微红,身有微热,手足微厥,还下利清谷,这时候阳气恢复,阴寒退却,还要经过郁冒的这样一个阶段,然后这个病才解。
成无己的注解是从有表邪来理解,这个不好解释。你看他怎么说的,“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这是表未解。他把这一条结合了我刚才念的那个“伤寒,医反下之,已下之而反汗之。表里俱虚,其人因自冒,冒家汗出自解。”他把那一条与这一条等同起来了。这是不行的。这是讲阴阳,那个是表里皆虚,讲表邪,是在太阳篇上的。这样一注解就不好理解了,怎么不好理解?张仲景说了,“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并没说面少赤是表邪不解,表邪不解和下虚戴阳是两个证型,所以他注的逻辑性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