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连建伟先生讲解:
下面我们讲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这一篇属全书的总论性质,主要提出了脏腑经络的辨证方法以及对疾病的先后传变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刚才有同学很关心以后考试的内容,我想首先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里面我会告诉大家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是全书的总论。然后,以下的各篇同学们主要掌握其中有方有证的条文,这些条文还是要背的。比如酸枣仁汤,大家在方剂里已经学过,它是治什么病的总要知道吧?“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实际上仲景的条文很简单,仲景的书“出证候而不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现在的人喜欢绕圈子,仲景才不跟你们啰里啰唆一大堆呢。那么这条条文什么意思呢?就是虚劳病由于心肝血虚造成了心烦,又由于心烦造成了失眠,用酸枣仁汤来治疗。再有,酸枣仁汤是由哪几味药物组成的?酸枣仁、知母、茯苓、甘草、川芎。各味药的作用你也要知道吧?酸枣仁味酸入肝,能够补肝血;心烦,所以用知母清热除烦;因为“不得眠”,所以用茯苓安神;又考虑到肝气与肝血的关系,肝血不足则肝气必定不能舒畅、条达,所以用川芎条畅肝气;甘草作用有二;其一,甘草能够调和诸药,其二,甘草配茯苓能够补益脾胃,脾胃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肝血自会充足,这叫“培土荣木”。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我们讲第一条条文。我这个课上起来跟医古文有点相近,就要把这古文给大家解释通,当然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真正的掌握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所以,它跟医古文是有区别的。这第一条,它首先提出了“上工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它是以一个学生跟一个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讲的。“上工”,也就是高明的医生,上等的医生,“治未病”,就是在还没有出现病的时候,就给他治,实际上也就是预防为主。最好是大家不要生病,所以“上工治未病”。我们浙江杭州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讲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相遇,后来他们成家了,许仙开了一个药店。现在要保留这个古迹,把这个古店恢复起来。我去看了,它有一副对联挂在门上,上联是“只望世间人无病”,下联是“何愁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上的人都不生病,药架上面这些药,没人买,都积了好多灰尘了,自己也无所谓。我觉得这副对联很好,把它记下来了。医生有这样的心态,药店的老板有这个心态,那了不起啊。他宁可大家不要得病,自己穷一点没关系。 古人就提到“上工治未病”,就好像这个SARS一样,非典型性肺炎,你首先要预防,等到得了病,不就麻烦了吗?所以张仲景在1800年前就提出这个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上工治未病,何也?”是什么道理呢?老师告诉他:“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个“夫”是一个语气助词。“治未病者”,就是见到肝病,知道肝病要传脾,先要补脾胃,“实脾”,也就是使得脾的功能有所好转,要补脾胃。“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四季脾旺”,就是一年四季脾胃功能旺盛,就不会受邪,就不必要补脾。“中工不晓相-12-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工”,就是一般的医生,你要解释为中等医生也可以,我觉得还是一般的医生更好一些,一般的医生,他对医学没有很深人地研究,他不知道病会相传,见到肝病,不知道去给他治脾,就仅仅给他治肝。 健脾,有它临床上的重要性。临床上有好多肝病患者,到后期脸色黄黄的,血很虚,饭吃得不多,脉无力。到这时候如果再给他清热、解毒、杀病毒,你越杀病毒,他这个病越不会好。这时必须要给他补脾胃,养肝血,所以有好多很难治的慢性肝病,我给他们用八珍汤、归芍异功散,甚至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这一类方剂,反而病情好转了。所以“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首先要“实脾”。脏腑之间的病变,它有先后的传变,病有先后,有传变,所以病是最复杂的。现代科学很发达,但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七十多岁,它平均寿命还没超过八十,美国前总统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也没有办法治。世界上什么最复杂?两个东西最复杂:一个是天地,大宇宙;一个是人体,是小宇宙。你不要看这个人就一百多斤,但好多病至今弄不明白,治不好,因为病复杂,病有传变。所以张仲景告诉我们,第一是要“治未病”,其次,要知道病有传变。“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就是讲肝虚的治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法。肝虚的病,要“补用酸”,就要用酸敛的药物来补肝,因为“酸入肝”,如酸枣仁,就是针对肝血虚,“补用酸”。“助用焦苦”,即药味有点焦香,有点苦,比,如说当归,当归就是焦苦,是辛甘苦温的,这是“焦苦”。“益用甘味之药”,如人参、大枣、甘草均是。“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如枣仁、五味子,味酸是入肝的,补肝血。焦苦是入心的,能够补心血,也能补肝血。甘能入脾,能够补脾,培土以荣木。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这一段话很难理解,要用中医的五行生克理论来理解它。我把我的体会跟大家讲一下:所谓“脾能伤肾”呢,就是土能制水。脾是土,肾是水。这个“伤”字,应该作“制约”来解释,土能制水。土能制水,肾水就不至于过盛,这里指的“肾气微弱,则水不行”,也就是说肾中的邪水被克制了,肾水就不至于过盛。肾水不至于过盛,就不会去克火。不会克火,心火就旺盛,心火旺盛,是指正常的心火,所谓“少火”。“少火”是“生气”的。正常的心火盛了之后,就能够制约这个肺金,这个“伤”,作“制约”来解释,火能够制约金,金气就不至于过盛。本来,金气如果过盛,肝木就要得病,现在金气不至于过盛,肝气就自旺了,亦即自然正常了。所以,补脾胃以后,肝病就自愈了。治肝病,一些。要补脾的奥妙,就在这里。仲景是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来告诉大家的。肝虚证才能用这个办法,实证是不能用这个办法的。实证,比如说肝火很旺,肝经有湿热,就是要泻肝,用龙胆泻肝汤之类,就不能用补,所以叫“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虚证跟实证的治法不一样。这一段告诉大家:第一,要“治未病”;第二,要知道脏腑之间的病,会互相传变的,并且有先后传变的次序的;第三,虚证跟实证的治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这个“经”,指的是扁鹊(即秦越人)的《难经》,共有八十一难。《难经》第八十一难曾经讲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虚虚实实”就是虚其虚,实其实。即本来已经虚了,再给他泻,叫“虚虚”。“实实”,就是本来已经是一个实证,你还给他补。这就叫“虚虚实实”。必须要“补不足,损有余”才对。亦即“虚虚实实"是错误的,虚证,应该补,实证,要给他泻才对。而现在,虚证使它更虚,实证使它更实。唉!古人早就指出了这个道理,现在人还弄不明白。因为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所以他提到“经曰”。“余脏准此”,亦即以上无非是用一个肝病能够传脾,肝虚要用补脾的方法来治为例,其他的脏腑也可以参考这样一种方法。也就是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其他脏腑也有传变,也要灵活的来用药,这是仲景告诉大家的一种辨证方法。这一段很重要,说明治病的方法必须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的医生,“见肝之病”,不知道它会传脾,光是治肝,这就缺乏了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最后,仲景引用了经文,对虚实的治法作出了结论:不能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这样,就使得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必须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其他脏腑的病,也可以参照肝虚的治法来类推。所以说“余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白虎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