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二)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出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关的经方为《
(二)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连建伟先生讲解:
“夫”是语一气助词。​“人禀五常”,人是禀受着五行,也就是五脏,实际上五行也通五脏,心、肝、脾、肺、肾。​“因风气而生长",“风气”,是指少阳生发之气,少阳的生发之气,是一种大自然的温和之气。人在大自然中生活,离不开大自然这种正气的滋养。所以正常的情况下,风气是能够生万物的。但是“亦能害万物”,如果风气太厉害了,就比如说台风来了,不是害万物了嘛。正常的风气是需要的,但是不正常的风气,那就叫“邪风”了,那就是害万物的了。​“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仲景也很风趣,举了个比喻,好比水能够载舟,但是这个水也能够把船给翻了,大风来了,船都翻了,渔民都淹死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如果说这个五常,也就是五行,也就是五脏,五脏的真元之气通畅,这个人就身体不会得病,人就安了,就和了。这就是体现了《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现在不是正常的气,称为“客气”​、​“邪风”,这个“邪风”,它跟“风气”不同,“中人多死”,如果这个人体质差,感受了这种风邪,预后就不好,甚至会死亡。​“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各种各样的疾病,“疢难”就是疾病,不会超过三个方面的情况。​“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第一种是邪风,影响到经络,“经络受邪”,由于体质差以后呢,它就能够“入脏腑”,那就是“为内所因也”,就影响到体内了。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太阳病,亦即足太阳膀胱经感受了风邪,如果这个人体质差,太阳之里就是少阴,他就会变心肾阳虚啊,一下子就心肾阳虚了,这就是“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受邪比较浅一点,影响到皮肤,当然它可以使得“四肢九窍”的“血脉相传,壅塞不通”​。第一条伤了内,第二条伤了外。

第三条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还有一种是不伤于内,也不伤于外,而是不内外因。不内外因是什么呢?是房室过度,耗伤了精血;或者是金刃所伤,被人家用刀砍了,用箭射了;“虫兽所伤”,被动物所伤害了。这个是不内外因。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个“病由”就是“病因”,这个“由”就是缘由,就是病因。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来源。虽然是邪风所中,有的是伤了内脏,有的是伤了皮肤血脉,也有是不内外因,即房室、金刃、虫兽对人造成的伤害。所以张仲景就提出了这“三因说”,这个“三因说”,跟宋代陈无择提的“三因”,当然还有所不同,仲景有他的见解。仲景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如果这个人能够注意保养,不使得这种风邪来影响、侵犯经络,如果刚侵犯到经络,还没有到脏腑,就要去医治。​“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就是刚觉得四肢沉重,你就要考虑到可能就是受了15风邪了。一般我们感冒发热以前,觉得四肢会很沉重,你就要导引。​“导引”​,一就是自己给自己按摩。如果叫别人给你摩啊、捏啊,那就叫按摩。我是每天早上坚持自己给自己导引,已经坚持将近40年了,我16岁的时候,得到一本书,叫《床上八段锦》,是山东一位80多岁的谷岱峰老先生写的。他说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清朝的末年,考上了举人,但读书太用功,身体就搞垮了。后来就有人教他床上八段锦,就是起床时或临睡前,在床上从头到脚自我按摩一遍。他说从此之后,直到80多岁,都没得过什么病,身体一直很好。我当时在念初中,买了这本书之后,很感兴趣,我就自己学、自己按摩。我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自己从手、头、胸腹,直到脚心,按摩一遍,大概15~20分钟,然后再起来刷牙、洗脸、吃饭。我觉得很好啊。不舒服的时候,也要坚持“导引”,自己给自己按摩。 “吐纳”是古人的一种调整呼吸的养生却病的办法,又叫“调息”​。实际上,古书里都有讲的,我们现代人没有继承下来。就是一呼一息,对身体有好处。有的老太太,你看她既没有文化,也没有钱,生活得也很清苦,但身体却很好。有个老太太,她活了一百多岁,人家问她:“你生活很苦,为什么身体却那么好?”她说:“我念六个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看轻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就是“吐纳”​。​“南无阿弥”,就是把气吸进去,“陀佛”,就是将气吐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长期这么念,心里就很安定,身体自然就很好了,有道理啊。我这里不是说宣扬宗教,它有道理,可以念其他的字,为什么非得要念这几个字,有它的道理啊,两千五百多年念下来了嘛。“针灸、膏摩”,“膏摩”就是贴膏药,不要使得“九窍闭塞”​。这个“九窍”​,就是指一身的孔窍。​“九”是比喻多,我数了数人身上的孔窍,大的孔窍就是九个: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还有嘴巴,还有前后阴。不要使得“九窍闭塞”,这样就使邪有出路。很有道理啊,比方说他感冒了,或者受了风、湿、热,如果毛孔通畅、能够汗出,能够大小便通畅,他就不会得大病;如果毛孔不通,大小便不通,这个病就要厉害起来。​“更能无犯王法”,就是不要触犯国家的法律,这是很有道理的。你干了坏事、犯了法,当然古代是要用刑法的,刑法肯定会伤害身体。即使不用刑,但是你失去了自由,要干苦力、要挨饿,身心受到影响,不要得病吗?肯定要得病,所以要“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不要被禽兽所损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就是房室要有所节制,不要过分地消耗人体的精血。饮食上,不要吃得过冷、过热,也不要过分吃苦的,酸的,辛的,甘的。所以《内经》就讲到“谨和五味”,即五味要调和。有的人特别喜欢吃咸,容易得高血压、水肿;特别喜欢吃甜的话,则容易得糖尿病;特别爱吃辣,到后来血压也要升高,眼睛也要不好,肝火要旺。所以饮食上要“谨和五味”,不能太冷、太热、太苦、太酸、太辛、太甘。 “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有的版本作“不遗形体有衰”,明代赵开美本作“不遣形体有衰”,即赵开美本作“遣”字,不是“遗”字。​“遗”字,是明朝的《医统正脉》本。这因为历代《金匮》的版本不同,《医统正脉》本,是吴勉学的。由于不同的版本刻得不一样,《医统正脉》本作“遗”,赵开美本作“遣”​。这个“遣”,就是“调兵遣将”的“遣”,作“使得”解。不使形体衰弱,病就不可能进入人的腠理。那么什么叫“腠理”呢?“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三焦”是有名无实的,实际上就是指一身上下。​“腠”是一身上下真气流通的地方,为血气所贯注之处。​“理者”,实际上就是皮肤跟脏腑之间的纹理。这是古人对“腠理”的解释。实际上,这个“腠理”也是有名而无实的,仲景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按照我的见解,“腠理”的功能,实际上由卫气所主。所以《黄帝内经》里讲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就指人体卫气旺盛,就能捍卫人体,抵御外邪,不会被邪风侵害。

  这段条文,是很重要的,它就是从人与自然的这种整体观来出发,论述疾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病发生的原因。首先,指出了自然界正常的气候一一风气,能生万物。但是,不正常的气候,也就是“客气邪风”,它能够害万物。同时又指出,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疾病的种类虽然多,不外乎是三条:一条是经络受邪,由于体质差而传入了脏腑,“为内所因也”;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使得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是不内外因。论述了脏腑与经络之间,先后患病的传变规律,也阐明了无病要先防,有病要早治的“治未病”的原则。仲景他很客观,既强调人体的正气,又不忽视这种“客气邪风”对人体的影响,所以仲景是“医中之圣"。他在1800年前能够这么提出来,那时西医在哪里啊?西医到现在无非三百来年,传入中国也就一百来年,所以仲景是很了不起的,这也就是现在要学他的意义所在,我们就是要学他的这种思路,学他的这种辨证的思维。当然有些条文我们要背,但更重要的是学他的这种思维的方式,按照这里的话就叫“理念”,要学他的这种辨证的理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