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八)
连建伟先生讲解:
这条条文很有意思,特别对于预防温病、预测温病是很有意义的。“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学生问老师:“有未至而至”,前面这个“至”,是指时令;后面那个“至”,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时令还没有到,但是这个时令的气候已经到了。“有至而不至”,有时令到了,但气候还没到。“有至而不去”,有时令到了,但早先的气候还没有过去。“有至而太过”,有时令到了,但气候已经太过了。老师告诉学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中国人是很注重节气的,“冬至”是一个很大的节气,一般的老百姓要在“冬至”前后吃一些补药,为什么呢?因“冬至”为“至阴之时,一阳生”。这是过去的一位老先生告诉我的,我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老百姓都差不多在“冬至”时吃补药。后来有个老中医,现在估计早已去世了,他告诉我说:“至阴之时,一阳生”。“冬至”那一天,晚上是最长的,白天是最短的,叫“至阴之时”。但是在“至阴之时”的时候,又蕴育着阳气,阳气慢慢的要生发起来了。所以老百姓往往在这个时候吃一些人参、鹿茸、冬虫夏草来补他的阳气。一方面祛散阴寒,一方面使阳气更好地生发。老师说:“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就是冬至之后,过了一个“甲子”,也就是过了六十天。这个“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共是六十个。比如说国民革命,就是在辛亥年。又比如说一个人过了六十岁,那就是过了花甲之年了,就是过了一个甲子。“冬至之后"过了六十天,也就是过了一个甲子,那天的后半夜以后,就是“少阳起”了。“少阳”是小阳,少者,小也,说明阳气刚刚生发。“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少阳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了,天气也就要温和了。冬至以后,过了六十天,就是雨水了,就已经到了春天了,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什么叫“未至而至”呢?就是冬至以后还没过六十天,没有到雨水这个时节,天就很热了,天就温和了。就是说,时令还没有到,但是气候已经到了。“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已经冬至之后又过了六十天了,但是天还很冷,还没有暖和,这叫“至而不至也”。就是时令到了,但是这个气候还没有到。“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已经冬至以后过了六十天,但是天还是那么的冷,跟冬天一样,就说明时令虽然已经到了,但是寒冷的气候还不肯去。“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冬至以后过了六十天,天气跟五六月的盛夏那么温暖。这个“五六月”指的是农历五六月,即现在的七八月份那么热,这叫“至而太过也”,也就是这个气候来得太厉害了。这段条文说明时令、节气和气候应该是适应的,如果不适应,太过不及,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都是异常的气候,都能使人发病,必须要注意调养。所以仲景告诉我们,怎么去适应大自然的这种反常的气候。 因此这一段,对预防温病、预测温病是有意义的。如果是“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那肯定要出毛病了。“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肯定大毛病都要来了,温热病、瘟疫要来了,但是那时的瘟疫不一定叫“非典”。所以我说现在的西医,研究来研究去,至今仍研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病毒每年都在变。以“SARS”为例,你再研究它,而可能过几年还会出现这个病,但它可能就已经不是原来的SARS病毒了,而是其他的病毒了,又变异了。早在1800年前,仲景就看到这个问题了,看到气候的变化对疾病产生的影响。所以我说这一条条文很有意义。我们希望大自然也是和谐的,所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天不肯风调雨顺,要“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那人们肯定要出毛病,因此我们做医生的就要预防。所以本条对预防温热病、预测是不是会发生温热病,都有相当的帮助。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