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病人脉浮者在前”,这个“前”是指关前,为寸。寸脉浮,说明病在表。寸脉是主肺的,肺是主皮毛的,主表的,所以如果寸脉浮,应该是病在表。而“浮者在后”的“后”,是指尺脉,尺脉在关后。如果尺脉浮,说明病在里,因为尺脉是候肾的。当病人“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就是腰背强痛,走路都不能走,那么这个病人是肾虚,且虚得很厉害。“必短气而极也”,其中的“短气”是指肾不纳气,肾虚。病人既有腰背疼痛,强直不能行走,还有“短气”,而且“短气”是极度严重,所以叫“必短气而极也”。这一段条文,说明同一个脉象,同一个浮脉,因为出现的部位不同,有的出现在寸,有的出现在尺,病也就各有不同了。这说明我们不但要诊出这个脉,而且还要诊出是哪一部脉的病。比如说它是浮脉,但它这个浮,到底是寸脉浮呢?还是尺脉浮呢?会出现哪一种疾病?这个要诊出来。所以说很不容易。所以叫“切而知之谓之巧”。这个“巧”,就是要熟能生巧,因此医者若切脉多,就能够生巧了。在古代,南齐的褚澄讲了一句话:“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多诊识脉”,就是要多给病人按脉,若诊了十万个人的脉,医者肯定慢慢地心里就有数了。医者不仅要诊出这个脉是什么脉来,而且要区别寸、关、尺哪一部的脉出了问题。另一句话“屡用达药”,就是当医者经常用某个药,就对这个药的性味、作用或者是它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慢慢地有所了解。你这个药没有用过,你怎么了解?你用得多了,你就了解了。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夫子的学生要孔夫子吃药,孔夫子说:“丘未达,不敢尝”。“我不了解药性,所以不敢吃”,他就拒绝吃药。所以用药就要“屡用”;诊脉就要“多诊”。所以叫“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切而知之谓之巧”,“巧”就是要多啊,熟能生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