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学生问:在脉一时摸不到的情况下,若病邪比较深的,病人就要死;若病比较浅的,就可以治愈。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说:不仅是刚才讲的那种猝然昏厥的病,所有的病都是这样的道理。“譬如浸淫疮”,浸淫疮是由湿热所造成的皮肤病,“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说明病从深重的转向轻浅的,就可治。疮若在“四肢”,病比较浅;若在“口”的话,病就比较深了。因此,若轻浅的病越来越深了,就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这个“外”和“里”,亦表示病的浅和深。病浅的可治,病深的就不可治。 事实上,本条也暗示病要早治。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不会穿破的衣服。过去生活条件艰苦的时候,人们大多穿过破旧衣服。若“小洞不补,大洞就吃苦”了。若小洞不去补,这个衣服、裤子的洞就会越来越一大,就难以补好了。治病也是这个道理。老师在讲《方剂学》时候,为什么总要把解表剂放在第一章来讲?因为病刚开始都是轻浅的,从表而来的。所以《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当有病的时候,不要让病严重起来,严重起来入于五脏,就麻烦了。人五脏:心、肝、脾、肺、肾。真正是心脏的病、肺脏的病,或肾脏的病,严重的肾炎、尿毒症,就麻烦了。每天血透,一个是负担重,再一个也弄不好。我曾经去台湾彰化的秀传医院,这是当地一间颇有规模的私立医院,其中有很多血透的病人,尿毒症的病人,躺在血透室中,痛苦不堪,医生每天给他们行血透治疗,但也不能使他们痊愈。所以《内经》里讲得很有道理:“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不要让病发展到“五脏”。一旦肾脏病极其严重的话,就是医疗条件再好也没有用。也就是说,尽管调动了所有的医疗资源,最终仍可能是死证。所以,不要使病重起来,在轻浅的时候就给他治。所谓“入脏”、“入腑”、“入外”、“入里”,是说明病情发展的深浅而言。不要拘泥条文,脏啊、腑啊,主要是表示一个病深、一个病浅。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