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槃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阳病”有“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在此仲景是举太阳经的病来讲的。在太阳经,仲景就列出了这六个病。而在表的有三阳,三阳合起来就有十八种病,所以叫“阳病十八”。仲景在此举的无非是与太阳病相关的病证。我们再复习一下《伤寒论》太阳病的麻黄汤证,麻黄汤证就是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阴病十八,何谓也?”“阴病”是指脏腑的病。在阴病中,仲景另外列了“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病证。其中,“咳”就是咳嗽;“上气”就是肺气上逆;“喘”就是气喘;“哕”就是呃逆,胃气上逆;“咽”就是咽喉部有梗塞的感觉,如半夏厚朴汤,治疗的就是这种咽喉部有梗塞感的病;“肠鸣”,是指肚子里鸣响;“胀满”,指的是腹中胀满;还有“心痛”;以及筋脉的“拘急”等。仲景共举了九种病,脏病有九种,再加上与其相合的腑病也有九种,合起来就是十八种,叫“阴病十八”。就是指在内的,在脏腑的病有十八种。“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是指每一脏都有十八种病,故五脏共有九十种病。“人又有六微”,“六微”就是六腑,因为腑病比脏病较为轻微,所以叫“六微”。“微有十八”,就是每一腑有十八种病,人有六腑,合起来就有一百零八种病。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均“不在其中”,指的是还没有包括在上述仲景所提到的疾病中。“五劳”,实际上是五脏之劳,这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里都有记载,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伤的是肝血,因为肝主藏血。“久卧伤气”,伤的是肺气,因为肺主气。“久坐伤肉”,伤的是脾,因为脾主肌肉,若人老是坐着不动,肠胃蠕动就会减少,而脾胃功能也就相对减弱了,所以叫“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立”是伤肾的,因为肾主骨。“久行伤筋”,因为肝主筋。“七伤”,据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大饱以后,脾胃就受伤了,所以不能吃得过饱。现今长寿的人,往往吃得都不多。相反地,拼命大吃大喝的人反而不长寿,往往比较短命,也较容易罹患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疾病,所以叫“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发脾气则易伤肝。还有“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若力所不及,强举重物,肯定伤肾。除此之外,“久坐湿地”也可伤肾。“形寒饮冷则伤肺”,若毫无节制的吃棒冰、喝冷饮、吃冰库里的冷西瓜,则往往容易咳嗽,因为肺被寒邪所伤。因此冷食吃得太多不行,只能少量吃一些。“忧愁思虑伤心”,即伤了心血了,有的人忧愁思虑,晚上不能睡觉,因为心血伤了。要用归脾汤,归脾汤就是治疗心血不足失眠的。“风雨寒暑伤形”,外来的风、雨、寒,或者是夏天的暑热,都能损伤形体。“大恐惧不节伤志”,“大恐惧”就是受惊、害怕,伤了“志”,即伤了肾,因为肾主志。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吓人,因为吓人是会致病的。这叫“七伤”。“六极”是:气、血、筋、骨、肌、精之极。这个“极”,就是极度劳损,气、血、筋、骨、肌、精的极度劳损。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于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写的这部书是很了不起的。王叔和和巢元方均是太医令,相当于太医院院长,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连同“妇人三十六病”,妇女有各种各样的妇科疾病,还没有包括在阳病、阴病之中。所以说病是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当然,我们不必拘泥于仲景在此所提到疾病的数目。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槃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这部分主要在讨论“五邪”致病。“五邪”致病,第一种叫“清邪居上”,这个“清邪”是指早上的雾。早上的雾很大,比如说,在雾很大的天气里头,人跑在外面,会受到雾的伤害,它往往伤害人体的上部,雾是“清邪”。相对来说,“浊邪”就指“湿”。“湿”为重浊的邪气,粘滞的邪气,湿邪多伤人体的下部,所以叫“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大邪”是指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各种一27病往往都是由风邪引起的,所以风邪是“大邪”,“大邪”往往伤害人体的肌表,所以叫“大邪中表”。而“小邪中里",“小邪”是指寒邪。风和寒比较起来,风邪中人更多,寒邪中人相对少一些。寒邪往往是中人体的脏,比如说少阴受寒,太阴受寒。寒邪中里比较多一些,风邪中表多一些。“梁饪之邪”,这第一个字念gu字,它跟“水谷”的“谷”是相通的,所以下面是一个“禾”,禾苗的“禾”。“槃饪”,指饮食,就是吃得太多了。“从口入者,宿食也”,过了一晚上还不消化,就变成了“宿食”。“宿食”就要用大承气汤了,《伤寒论》讲“宿食”用承气汤来治。“五邪”也就是雾、湿、风、寒,以及宿食伤人。接着仲景又讲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这个“中”作“伤”字看。所以《伤寒论》里头“太阳中风”,这个“中风”不是现在的中风,这个“中风”实际上就是伤风、感冒。这个“五邪”伤人不是乱来的,它有它的“法度”。“风中于前”,这个“前”就是早晨,因为下边还有“寒中于暮”,“暮”就是傍晚,一个“朝",一个“暮”。“风中于前”,这个“前”就是早晨,就是“朝”。因为早上阳生,风大,风为阳邪,所以往往在早上伤害人体。“寒中于暮”,到了傍晚,天气越来越冷了,要受寒。“湿伤于下",因为“湿”是一种重浊的邪气,它往往是伤于下的。“雾伤于上”,“雾”比较高,它往往伤害到人的部位也是比较高的,比如说有表证头痛等。“风令脉浮”,“风”使病人出现浮脉,脉浮是主表的。“寒令脉急”,“寒”使脉来得紧急,所以“太阳伤寒”就是“脉浮紧”。“雾”伤害人的皮肤腠理,“湿”往往流于人体的关节,而饮食伤了人的脾胃,即“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所谓“极寒伤经”,就是指吃的东西太寒冷要损伤脾胃之气。而吃了过多的热物,“极热”要“伤络”,“络”是指血络,损伤了血络,可以导致出血。比如说吃酒或吃辣过多,往往都会出现胃出血、便血,在胃镜的观察下,可发现胃黏膜有充血或溃疡的现象。张仲景讲得很有意思,他说是“极热伤络"。因此我们做科研时,要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你说这个饮食所伤,“极热伤络”,怎么样结合胃镜来检查,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治脾胃病比较多,看到有这种情况,胃镜上能表现出来。这一条条文,主要是讨论病证的分类,接着讨论到“五邪中人”。“五邪中人”也是要活看,不是绝对的,但是有一定的意义。这意义在哪里呢?他主要说明病邪中人也是要同气相求的。我们可以学一下《医宗金鉴》的一段话:“槃饪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雾、饮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所以说病邪是同类相从、同气相求。“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早上是阳生。“寒中于暮,从阴类也”,寒属阴,暮也属阴。“雾邪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一关节;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太冷的东西吃了以后,肯定使脾胃虚寒。“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据此可知,病邪中人也是有法度的,所以仲景讲“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仲景之热病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伤燥的条辩:相关经方《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麻仁白蜜煎》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理中汤,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