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十六)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出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关的经方为《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老师告诉学生:“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所谓“所得”,就是指适合于病人的饮食。比如说“肝欲酸”,肝血虚的病人,喜欢吃一些酸的东西。女人常喜欢吃酸酸的话梅,女子由于月经、流产、生孩子,往往肝血虚的多,“酸入肝”,它有敛阴的作用,所以对身体有好处。而肝郁的人,心情不舒畅,有句成语叫“借酒消愁”,可能他们就喜欢喝点酒。酒是辛散的,可能在一定的情况下还是有点用处的,它有辛散、理气血的作用,当然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所以叫“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就是针对五脏各有适合于病人的饮食,哪一些适合这个病人就给他吃,对病有好处,病也会好转起来。​“五脏病各有所恶”​,五脏病也可以有它不喜欢的,“所恶”也就是不适合病人吃的,病人所厌恶的饮食。比如说这个人湿很重,脾胃有湿,往往舌苔很厚腻,这时候往往就不喜欢吃油腻的东西,给他吃大肥肉他肯定不喜欢吃。​“所恶”了,就不要给他吃、了。​“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人所不喜欢的,你要给他吃,那他的病就要严重起来。​“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就是病人很想吃本来不应该吃的东西,吃了就对他的身体不好,必然要发热。当然并不一定都会是“发热”,就说明这个病要加重。

  有的病人很固执啊,他说要吃什么东西,但是不一定是有利于他的,你给他吃了,那么这个病就要加重。这就是张仲景告诉我们:在临床上,应该根据五脏的喜恶来进行食疗和护理。这就是食疗。因为中医是“药食同源”的,所以食疗很重要,现在称为“自然疗法”​。在台北还有一一个《自然疗法》杂志,是陈䌷艺先生主编的。他在几十年前就编了《大同中医》杂志,现在又编了多年的《自然疗法》杂志。​“自然疗法”就是不一定要吃药,就是通过饮食、导引、按摩、吐纳来治病。仲景实际上就已讲到“自然疗法”​。昨天下午,“自然疗法世界总会”里的一个人来看我。我跟他说《金匮》里早就讲“自然疗法”了,1800年前就讲“自然疗法”了。​《金匮》讲到刚要得病,“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这些都是“自然疗法”​。本条就是讲到“药食同源”,是一种食疗的方法。比如说糖尿病人吃山药就很好,能降糖、健脾、补肾。还有对糖尿病、高血压,台湾人多吃芭乐(番石榴)。有一次,两个台湾朋友到大陆来找我治病,拿来好多芭乐。他们可能看到我有一点肥胖,说是你吃吃芭乐。本条就是讲到要根据五脏的喜恶来进行护理,进行食疗。病人不应该吃的东西,就不要给他吃。所以我看到肝火旺的人,就跟他们说:“牛羊肉不要吃,鸡肉不要吃”,因为牛羊肉比较热,鸡肉也是动风的,对血压高的人也是不利的。鸭子就比较好,比较凉。这就是一种饮食疗法。我们浙江杭州过去有一位老先生,现在已经去世了,是浙江省一个很著名的老中医。他自己不吃药,就是每天早上照照镜子看自己的舌苔。比如今天的舌苔比较厚,湿比较重,他就叫家里的人买冬瓜,买祛湿的蔬菜。比如今天的舌质比较红,说明有热,就叫家人买西红柿,夏天买西瓜。今天看看舌质比较淡,他又要想办法,比如说用些补气血的食品。所以他就是通过食疗来纠正自己体内的阴阳,使它平衡。并不一定要吃药,因为是药就有三分毒啊。药总是取它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总有一些药对人体是有坏处的。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