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变发热(一作发寒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原文] 百合一两(炙) 滑石二两 [用法] 上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热除则止后服。
胡希恕:
“百合病变发热者”,本来百合病看着像有热而无热,后来它真变成发热了,就是津液越来越虚,热得越来越高,那么后来真见着发热来了,“百合滑石散主之”。
这个可以用百合,百合病还是存在嘛,百合病变发热了,所以还是用百合,再搁滑石。这是虚热,所以他不敢攻。搁滑石利小便,这个病变发热,当然小便就更艰涩了,根据前面所讲,这个病可能有小便艰涩的情况。这个热虽由下而解,可是这个滑石利尿并不重,它解热的力量倒是挺强的,所以咱们治热常用滑石、甘草。这个病用百合加点滑石就行。我们看底下的解释,可以看出百合通利二便。“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当然滑石不(导致)下利,它是利小便的,使它下利的还是百合。这个百合是整个吃下去的,它是作散嘛,不像上面用水泡一宿,再搁泉水煮汤汁,煮的时间最少——他说搁二升,煮得剩一升。这个(百合滑石散)是整个吞咽下去的,虽然量吃得少,但是整个把百合吃了,吃了就有通利二便的作用。假设一天吃三回,要“得微利”,就不必那样吃了。因为治虚热病,大下利是不行的。可是热已经去了,这个热从哪儿去了呢?它还是从二便去的。
到这儿讲完了,主要的方剂还是百合地黄汤,其他方剂都是在它的变化上,比如这个病有吃过发汗的药,病人添有烦躁,当然加知母;大便溏泄不已,你也不能用温性药,只是加点儿滑石、代赭石就可以了;经过吐的人,胃不好,那么要健胃,搁燥药是不行的,像咱们用的白术在这儿一点儿也用不上了,只能加鸡子黄,这个不碍乎热的,当然据我看着,少加点儿人参也可以的;如果变成渴,都偏于滋阴祛热的方面着想,大苦大寒在这个病中也不能用,只是用瓜蒌根、生牡蛎这类的药,用瓜蒌牡蛎散,当然最轻的仅洗一洗也可以好的,戒一戒饮食而不食盐豉,但是重了还是不行的;如果变发热了,发汗是不行的,吃泻药是不行的,但是用大量甘寒滋阴的法子,用点滑石是可以的,滑石起黏滑作用,也能够配合百合,得微微而利,一利就好了,微利就不要再吃了。到这里,百合病的病理变化不外乎此。
倪海厦:
当百合病人如果变成发热,一直没有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更换 为百合滑石散。要靠滑石,把热从小便利掉。滑石本身是利尿剂。原因也有可能是病人本身有百合病又兼到有膀胱结石或者是肾结石。中 医讲的热,诸位有一个观念就是『发热者』就是发炎,有破损了,才 产生热。这时百合用炙过,就是用火烧过,或是在锅子里面干炒过。 比例是用百合一两,滑石就要用三两,将这两味药捣成散剂来服。『方寸匕』就是一个汤匙而已,一天吃三次。如果吃了百合滑石散后有点 下利时就可以停药,因为表示药到了。
连建伟:
前面第一条没有提到发热,而是“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好像有热,但没有真正的发热。现在真的发热了,就用百合滑石散来治疗。在此还是用百合,因为百合能清肺热;而滑石能够清热利尿,使热从小便排泄出去。《外台秘要·卷二》也记载着这个处方。但王焘记载的与此处有所不同,王焘记载:“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涩,脐下坚急",我们可以把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跟《外台秘要》结合起来看,说明这个病人除了发热以外应该还有小便赤涩,因为百合病本身就应该小便色赤,这在第一条就已提到过了。小便赤涩的“涩”,就是不利的意思,说明病人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膀胱就要胀起来,所以脐下坚急,“脐下",就是指膀胱部位,觉得很硬,很难受。而且还要发热,因为小便不畅,湿热排不出去,所以用百合清肺,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滑石清热,利小便。
根据《外台秘要》,我们更应该了解,仲景当时是省略了部分内容,因为当时写书多写在竹简上,其困难度也较高,加上历代流传,可能有些症状有所遗漏,所以看古书时,《千金翼方》及《外台秘要》等医籍可以补仲景的不足。因为在唐代时,孙思邈及王焘等医家们是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原本。孙思邈在七十一岁时写《千金要方》,当时没有看到仲景书,他说“江南诸生,秘仲景方而不传”,江南的这些医生,对仲景方是很保守的,藏起来没有传出来,后来随着他年纪大了,见多识广,所以在他一百零一岁那年,也就是他写了《千金要方》三十年后,写了《千金翼方》,把张仲景的条文、张仲景的方都记录在《千金翼方》里。王焘比孙思邈晚一百年,王焘那时候看到的是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了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王焘把他看到的仲景书,一条条都记录在《外台秘要》里。所以这两本书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书,可惜现在的人没有好好地深入研究这两本书。在《外台秘要》里就记载了治百合病的这条条文,所以我们把这两条条文对照起来看,我们就清楚了,不光是有发热,还有小便赤涩,还有膀胱部位硬,很不舒服,所以采用百合滑石散来治疗。刚才有同学问我剂量问题。张仲景是东汉人,当时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一钱,这是李时珍讲的话。明代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时,距离现在约四百年。李时珍做过一番考证,他说:“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也”,就是张仲景书上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一钱。张仲景的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三两,相当于桂枝三钱。所以我们现在开剂量,不要因为《伤寒论》里记载桂枝用量为三两,你也开三两;小柴胡汤中用柴胡半斤,你也开半斤,这种剂量可是会吃死人的!实际上那时候的度量衡跟现在的确是不同的。 民国时代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兼革命家,叫章太炎。据太炎先生考证,东汉时期之一两等于现在之一钱。太炎先生主要是研究古文字学的,他的考证亦是如此。所以我们现在不要盲目按照古书上所记载的剂量,而是应该遵循现在《中药学》的常用剂量,不要用得太多。至于一定要用多少,要慢慢进行摸索,包括我们临床实习,跟老师,包括今后在看病的时候自己也要摸索。在剂量的计算方面,祖国大陆上都是用克,而台湾则是用钱;有人找我看病,我就是给他们开钱啦。而且祖国大陆上的一斤,是五百克,台湾的一斤是六百克,还是不同的。同样的一钱,祖国大陆上的一钱,我们开三克,按六百克一斤来算,一钱是三克多了,将近四克,所以有所不同。
台湾度量衡制是延续明、清的。我是怎么知道的?在2000年9月,我第一次到台湾,到了高雄市,当地有一个餐旅管理学校,在台湾略有名气。在学校里有一个陈列馆,其中有历代度量衡的表,历代的度量衡制度,从后汉到唐、宋、元、明、清,都记载得很清楚,明、清一斤折合现在的597克,为计算便利,台湾一斤折合为六百克的。因此许多事情,要到各处游览参观多了才知道。明代有一位学者叫顾炎武,他说要“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现在千里路没什么稀罕的,但古代行千里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有的事情,通过我们自己去走就很容易了解了。我昨天跟一个台湾的朋友说,唐诗中有一首名叫“过瓜洲渡口”,这瓜洲是在哪里?不知道。后来有一次我到了江苏的镇江,镇江到扬州这条水路,古代就叫瓜洲渡,我去了才知道。又如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其中“广陵”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后来我到了扬州,扬州的城区叫广陵区,这样就知道了。所以还是要走呀,你走了才知道了,不走就不知道。 我的一位学生,在台湾阳明大学取得免疫学硕士学位。他也是个古怪人,他就不喜欢学免疫学,他要学中医。他到了香港念浸会大学,这是个教会大学,他读五年中医本科,从头读,连工作也辞掉了。读完之后,经香港浸会大学教授的介绍,考取了我的博士生。他是台湾南投竹山人。我昨天就到了竹山吃饭,饭店里叫来的菜呀,都是用竹笋做的,竹笋烧的猪肉啊,竹笋丝炒的菜啊。一桌有好多素食,基本上是用竹笋做的,当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那个地方叫竹山?竹山就出竹子嘛。 我们杭州也是山清水秀,也有竹子,但到这个季节就没有那么多竹子,也就吃不到这么多竹笋做的食物。杭州人一般吃竹笋是在五六月份,到八月份就没有竹笋吃了。竹山还有个庙叫竹山寺,当地人说闽南话,闽南话里的竹山和得山是同音的,即竹和得是一个音的。所以说你要去跑呀,跑了才知道,你不跑怎么知道。我说我们还要跑,我鼓励大家今后能够出去跑还是要去跑跑,去看看,有好多知识在书里是学不到的。因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否则你坐井观天,你不知道外界的事情。整个中国,若在浙江就只能看到浙江这一点点地方,在杭州就只能看到杭州这一点点地方,这一点我是很有体会的。你不到甘肃就不知道中国的大,甘肃那边有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及戈壁滩。我去年到了敦煌,当地有很多出土的文物。敦煌有千佛洞,有好多的古迹,但在清末民初时不少文物都给外国人拿走了。不过现在还保留着好多洞穴,当中还保留着不少文物。我去了那边之后,看了阳关,看了玉门关,才知道一句诗叫“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一句叫“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到那边还真难体会这两句诗。阳关这个地方,再往西边去,就是西域,就是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一直通国外,那里出去就没有故人了,没有熟人了,因此才叫“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春风不度玉门关”,除了阳关,还有一个玉门关。出了玉门关就是新疆的和田,当地出产的白玉,是国内最好的玉。新疆和田的玉,最好的叫羊脂白玉。在玉门关里,现在还有一个遗址,有像城堡一样的,有点砖啊,土啊。西域那边把玉运过来,到了这个地方,然后就进了我们中国,因此此地叫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那边没有春风,不像我们这里,春天有和风,那里风沙大得不得了。我是九月份去的;他们告诉我,超过十月十五日就不能再去那边,因为到了那时候,那个地方的风会很大。那里的石头,都被吹裂得一条条的,所以也叫风棱石,其意思是说这些石头都被风吹得满布棱角、且一片一片的,所以叫“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对许多事物,一定要走得多才能理解,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 中医书里的知识,足够大家一辈子去领悟,因此一辈子都不可能读完中医书,一辈子能学个十分之一二,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中医书实在太多了。有句成语叫汗牛充栋,所谓汗牛充栋,就是把书放在牛的身上,牛都要出汗,叫汗牛;充栋就是把书放到家里一直高叠到栋梁上,都还是放不下。就是说古代的医书之多,我们现在无非学一点皮毛而已。我是实实在在讲。我在一祖国大陆上也是这样讲,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深入地研究进去。刚才我跟同学讲,有同学就问我这条百合洗方,这百合洗方就是外洗方,因为在1800年前,仲景就提到好多病可以用外洗的方法来治。
这是三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现在首要研究的就是这个百合病,百合病在没讲以前,我把这个百合病是怎么一种病先说一说,要不不太好懂。这个百合病,拿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虚热型的一...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这是三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现在首要研究的就是这个百合病,百合病在没讲以前,我把这个百合病是怎么一种病先说一说,要不不太好懂。这个百合病,拿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虚热型的一
仲景之伤暑的条辩:相关经方《猪苓加人参汤,一物瓜蒂汤方》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白虎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