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出自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相关的经方为《白虎加桂枝汤
[原文]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胡希恕:

  这个“身无寒但热”正是说瘅疟,是照着《内经》上说的话,它不是先热后寒啊。所以仲景说的温疟与《内经》所说瘅疟相同,不再有瘅疟之说。从这两个看出来不是一个人写的,一个人写文章不会这么矛盾的。“其脉如平”​,温疟脉不能如平的,前头也说“脉弦数者多热”​,温疟和我们说的温病是一样的,温病就是“但热不寒”​,疟疾也有这么一种,类似这个温病,也是光热不冷,所以脉一定是快脉。这里为什么搁一个“如平”呢?看看方剂就看出来了,用的是白虎汤加桂枝啊,白虎加桂枝汤就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的合方。这里面有桂枝证,桂枝证是脉浮缓啊,这个紧和缓这两个脉是矛盾的,缓是弱,既紧就不能弱,这里面既有桂枝证又有白虎证,白虎证是脉洪大的,咱们说的这个弦数也是(近于洪大)​。它同时有桂枝证,脉又缓下来了,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如平”​,如平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所以说其脉如平。要只是桂枝汤证呢,脉则要缓,浮而缓,搏指没力量,那也不正常。要是白虎汤证呢,脉弦数、大,也不正常。那么这两种证候结合起来脉反如平,如平也不是正常的,如平而已,换言之,紧不太紧,缓也不太缓。

  “身无寒但热”​,这种反应是温疟的反应了。无寒但热,根据《内经》的话应该是瘅疟,在仲景那儿没提瘅疟。​“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甘草汤证。骨节疼烦这是表不解,还有表证;时呕,这个呕由气上冲造成的,气往上冲,他就呕逆。“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用白虎汤的原方加上桂枝一味药。加在一起实质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合方。这个桂枝甘草汤啊,对于桂枝汤(而言)它是简化方子,它也是辛甘合用嘛,也是甘温解表的药,甘草是个甜的(药)​,桂枝是个辛温药,这也是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更治气上冲,这咱们在《伤寒论》中都讲过。用白虎汤以治温疟,用桂枝甘草汤以解表。所以这个药服下去之后,底下都说得很清楚“去滓,温服,汗出愈”​,让他出汗。我们前头说的可发汗(​“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不是(只能)用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不是的。这(白虎加桂枝汤)也是个发汗方之一。

  “其脉如平”没有少阳证的证候了,所以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一个但热而不寒的情形,没有少阳病柴胡证的情况了,所以是可以发汗的。前头都是简略地说。少阳柴胡证是不能发汗的,这在《伤寒论》我们都讲过的。这一段我们讲治疟疾(用白虎加桂枝汤,不过只有这么说)还是不够的,由于本条温疟用到白虎汤,我们可以知道,有单独用白虎汤的机会。如果骨节不疼,也不呕,你加桂枝甘草汤干什么呢?用白虎汤就可以了。如果再渴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了。还有一种,如果身疼,有呕逆,也未尝没有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石膏的机会。所以(仲景)他这个书啊,在《金匮要略》里面不是像《伤寒论》那么详细说了。那么他就是举一个温疟(为例)​,对于温疟的治疗,你只得解热。如果不现柴胡证,你不能用柴胡汤。

  仲景这个书啊,主要讲的是方证,如果现柴胡证呢,你可以用柴胡,比如呕逆、胸胁满,有往来寒热,再有烦渴引饮的情况,那就是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就对了,所以总而言之得辨证。在这种温疟又有表的情况下,可能有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的机会。他在这里是举个例子啊,这个条文是白虎汤而兼桂枝甘草汤证,上冲得厉害,所以呕逆,没有柴胡证,头一句话就是但热不寒嘛!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只是现白虎汤证,可以用白虎汤;那如果白虎汤再渴,津液已经伤了,我们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那么如果现柴胡证呢?不是“但热不寒”​,也是往来寒热,但是热得比较突出,那我们当然用柴胡剂加石膏的办法也可以;要(再兼)有桂枝汤证呢,那就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不也可以吗?所以读他这个书(​《金匮要略》​)​,你就得知道它和《伤寒论》是有关系的,​《伤寒论》我们要熟。当然遇到这个病,不一定就非得是白虎加桂枝汤证,是不是?

  倪海厦:

  瘅疟和温疟不一样,温疟,你看『时呕』,『脉如平,身无寒,但 热,骨节烦疼』就是说热是在肺里面,所以我们感觉到并没有在肠胃 里面。前面条辨说的瘅疟,是发生在胃里面,所以是小柴胡汤加入白 虎汤。这里说的是治温疟的主方,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这是白虎, 加了桂枝。温疟的病本来是来自太阳经热,后来部分已经进入阳明成 热了,部分又进入肺。而瘅疟大部分还停留在肠胃里面。所以两个疟 看起来很类似,实际上,症状稍有不同,应该分开来看。 在临床上只要记得,但热不寒就是阳明证。然而到底该是白虎加 重还是桂枝加重,这个时候就要看他的太阳证有多少,太阳证少,阳 明证多,就一定是加重使用白虎。如果是脉浮的话,就是太阳证多, 阳明证少,此时就用重用桂枝。

  连建伟:

  无寒但热,所以温也就是热。温疟的病人身上不觉得冷,而仅有热的感觉。​“其脉如平”,说明病人的脉跟正常人差不多,“平”,就是“平人”,就是和没有病的人差不多,脉上的变化不大。但病人的症状是发热、不怕冷,而且“骨节疼烦,时呕”​。病人的关节疼得很难受,而且有时候要呕吐,所以用白虎加桂枝汤来治疗。白虎汤是清热的,因为病为温疟,温者,热也,因此在治疗上就要清热。因为病人不怕冷,而发热,伴随呕吐,说明了这个病的病机为胃热兼胃气上逆,所以用白虎汤治疗。​“骨节疼烦”,关节疼痛得很难受,说明里有热而表又有寒,所以用桂枝解表。桂枝能够通关节,能够活血,所以用白虎汤加桂枝,白虎汤用来清热,而一味桂枝主要治疗骨节疼烦,用来解表,用来活血。所以这个病是温疟,就是用清热的白虎汤,因为有骨节的疼烦才加桂枝,就是白虎汤的加味方。 这里有一个医案,是岳美中先生的医案。岳美中先生是祖国大陆上著名的中医学家,如果他还活着的话,现在已经是106岁了。他是1982年5月12日去世的,因为我是他的学生,所以比较了解。他医术很高明,而且专门用经方治病。他能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全部都背下来。到了老年,每年他还要抽一个月时间来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从头到尾地再学一遍。他觉得每学一遍就有一遍新的心得体会。他曾经跟我说,只要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学好就很不错了。这就说明他对这两部经典特别重视,当然他也会研读其他医书。但他对张仲景的书特别重视,而且他也用仲景法来治病。在1962年,当时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关系比较好。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得了石淋,左肾功能丧失了。外国的医生建议摘除肾脏,但是总统不同意,因为把肾脏摘除,如果手术弄得不好,将来还怎么当总统。后来周恩来就派岳美中到印度尼西亚住四个月给苏加诺治病。结果岳先生把这个病治好了,左肾功能恢复正常,苏加诺给岳先生授予了勋章。岳美中写了几本书,包括《岳美一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论医集》及《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这四本书已经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六年前已于台湾出版了。

  书中记载有患疟疾的一个女孩子,医生用柴胡剂无效。她的脉象是洪滑的,洪滑说明有热,而且她发作的时候,热多寒少,而且兼有汗大出、恶风、烦渴而喜饮等表现。岳美中先生认为这个病是温疟。脉洪滑,烦渴而喜饮,就是白虎汤证,而汗出恶风,则符合桂枝汤证,所以他就用白虎加桂枝汤。病人在这里虽然没有骨节疼烦,但有汗出恶风,因为每个人的临床症状都不一样,不可能全部都符合书上所写的,所以医生要辨证。岳美中先生认为这有桂枝汤证,所以他开了白虎加桂枝汤。按照原方,吃了以后,一剂就病愈大半,两剂疟疾就好了。他说有些人相信柴胡剂或者其他治疟疾的特效药,而不知道灵活掌握,就失去了辨证论治的规律,岳美中先生说医者在治病时还是要靠临床辨证,当病人有白虎汤证时就用白虎汤,有桂枝汤证时则用桂枝汤。因为这个病人有汗出恶风,所以加桂枝。张仲景的条文里有骨节疼烦,所以加桂枝。他都是“有是证用是药”,就是有这个证才用这个药,没有这个证,就不要随便给他用药。所以用桂枝汤,一般来说就应该有桂枝汤证出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要有这种证出现;用麻黄汤就应该有麻黄汤证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骨节疼痛、气喘,这些证出现才给他用,所以叫“有是证则用是方,有一79是方则用是药”​。这样方和证能够真正对得起来,才能有效。* 本篇在一开始就提出了疟脉自弦。疟病的脉一般来说是弦脉,但由于病人体质和发病原因上的差异,故疟病除了出现弦脉以外,往往也会伴有其他的脉。所以在诊病时必须要仔细辨脉,才可能把病治好。接着又提到疟疾时间长了以后,要积为症瘕,名曰疟母。治疗疟母可以用鳖甲煎丸,这个方一共有23 味药,是一个比较大的处方。它集中了解表、和解、祛水、化痰、理气、清热、补益气血及活血化瘀的药物,并做成丸药,使症瘕得以缓缓地消除。由于症瘕、积聚往往都有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因此不可能指望它一下子就能够消除。譬如脾脏肿大,吃鳖甲煎丸虽然可以使脾脏小下去,但是要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是很难的。然后又讲到了但热不寒的瘅疟,以及无寒但热,骨节疼烦、呕吐的温疟,温疟是用白虎汤加桂枝来治疗。因为它无寒但热,所以用白虎汤,骨节疼烦,所以加上桂枝,结合起来叫白虎加桂枝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本篇是专论疟病的,前面几篇都是把几个病合在一起,如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一般是三种病、四种病合在一起。这里专论疟病,专论一个病,说明疟病古代就很多,流行广。 疟病最早...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