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出自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相关的经方为《柴胡姜桂汤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胡希恕:
柴胡桂姜汤更是《伤寒论》的方子了,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这个“但寒不热”​,他不说是牡疟,因为所现的还是柴胡证,有胸胁满,起码得有胸胁满,在《伤寒论》这个方剂有这些情况: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不呕而渴者,柴胡桂姜汤主之,主要的症候在《伤寒论》里面有。这个“但头汗出”出汗只头上汗出,有气上冲嘛,所以方中大量用桂枝甘草。那么在《外台》里头,柴胡桂姜汤光说治疟疾,治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但必须现柴胡证,就是“疟脉自弦”​,而不是牡疟那种里头有水造成的情况。

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凡是合乎柴胡桂姜汤这么一种应用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我没有对它这样试验,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疟疾比较少。我一个朋友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他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疟疾就打响了,真好使!他说你要是加加减减的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们俩同学,他后来在一个大学当教授。他在南方的那个时候啊,当教授的钱也不够花,他就给人治病,他医道也挺好。江西那个地方疟疾就多得很,他说就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忙不开,他说我全靠这个(治疟疾)维持生活,他说没用其他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这也不是瞎说,可见治疟疾选这个方剂(的机会)最多。
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像微结,不是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也觉得这个地方堵堵拉拉的(编者按:拟音),你要摁着,多少有点抵抗。身上没有汗,单单脑袋出汗,​“但头汗出”​,有气上冲……(编者按:中日录音皆有音频缺失)要是有表不解的情况,用它也可以的。吃这个药呢,冷不丁儿吃他(可能会)烦,烦什么呢?不得出汗。再吃呢,汗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啊,在治疟疾里头用的范围挺多。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林亿的附方了,在仲景书里头疟病篇讲到蜀漆散这个地方,已经把辨证论治的主要精神和治疗大法基本上都包括里头了。所以林亿他们从旁的书找出这么三个(附加方子)​,但是还是不全。那么仲景的意思呢,离不开柴胡证,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以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都可以有。那么也有不是整个方子,​(而是要)有些变化,临床上还要加减、变通。就像刚才我举的例子,在温疟(治疗)不是整个(只有)像他说的白虎汤证,那么(如果出现)柴胡证有热、烦渴等这种现象,那么(选用)小柴胡加石膏就对了嘛。总而言之,方剂得熟,在临床上才能多方面来应用它。疟疾这篇看起来挺少的,其实里面挺全面,并不太少。
连建伟:
柴胡桂姜汤所治疗的疟以偏于寒为主,或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所以这个方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桂枝和干姜以散寒,不用生姜而用干姜,是因为干姜的散寒作用较好;这个方也是去半夏加栝蒌根,因此病人肯定也有口渴的现象;再加牡蛎,目的是防止疟病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疟母,所以小柴胡汤加减法就讲了,胁下坚硬的可以加牡蛎,而且又可防止因柴胡、桂枝发散所导致的汗出过多;甘草则用以调和诸药。这个方剂旁还有一个小注:“服一剂如神”,就是强调柴胡桂姜汤治疗寒多或但寒不热的疟疾是相当有效的,它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以桂枝和干姜散寒邪,黄芩与栝蒌根清里热,牡蛎散结,甘草调和药性,所以它是一个和解少阳,调和阴阳寒热的处方。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本篇是专论疟病的,前面几篇都是把几个病合在一起,如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一般是三种病、四种病合在一起。这里专论疟病,专论一个病,说明疟病古代就很多,流行广。 疟病最早...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