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出自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相关的经方为《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寸口脉”​,桡骨动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它底下有解释:​“紧则为寒”​,​“紧”是风寒之邪;​“浮则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它还是血虚。​“寒虚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身上待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如果皮肤血不虚,风是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但不止是脑溢血,一般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虚,像太阳中风证也是的,由于虚所以外邪才在肌而不去。底下做了详细的解释。“浮则为虚”​,什么虚啊,在这儿他讲了,​“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在哪儿虚啊?浮啊,轻手摸,那还是络脉,古人说通四肢的大血管谓之“经”​,大血管的支脉为小血管谓之“络”​,共同的语言呢,就是浅在的血管、小细血管,古人叫作络脉。这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这时“贼邪”就指风寒之邪“不泻”​,它不出去,这就由于“络脉血虚”了。​“或左或右,邪气反缓”​,原来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那一侧邪气就往那儿去,去了还就不动,​“反缓”者,就是留止谓之“缓”了,反倒留到那个地方了。​“正气即急”​,正不胜邪,就指这个血了,血虚,邪气就在那里待着了,邪留在那个地方了,正气就急于退出,还是跑,​“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正气越退,邪气就越往前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走了,这个时候才形成“㖞僻不遂”​,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才形成。到这里第一段落讲完了。“邪在于络”​,这指的是在肌外层,就是只是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那么邪到四肢大血管里头了,这个血直退、直跑,邪气就跟着它往里直进。​“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重”就是偏重,不是沉,偏重就是一侧重,​(或者)也可以当“沉”讲。​“而不胜”​,重而不胜就是所谓的半身不遂了。血虚到哪儿,邪就走到哪儿,如果到四肢大血管经脉上了,就导致半身不遂了。那么“邪入于腑”呢?那么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即不识人”了。​“邪入于脏”​,就指心脏说的,舌属于心,舌就不能动了,​“舌即难言,口吐涎”​,痰之黏者谓之“涎”​,稀薄者谓之“唾”​,就要流哈喇子(即口水)​、流黏痰而不能说话了。

  这是古人的看法,这是错误的,哪是“风”啊?所以咱们治脑出血或是脑栓塞,一用风药,那将越来越坏,没有治好的。所以这一段,对治疗中风不语、中风半身不遂的祸害不小,古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倪海厦:

  『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代表胸、代表上焦、代表胸阳、代表 肺、代表心脏,这是寸口脉。寸口脉如果是浮而紧,『紧则为寒,浮 则为虚』。浮脉再深入一层的观念,中医认为『气行脉外』『血行脉内』。 浮脉的意思是如果你摸上去感觉脉跳得很大,但是脉的里面很小,就 是说脉的外侧比较大,里面比较小。就是气比较旺,血衰掉了,正常 的脉是脉里面很洪大才对,你只摸到他的浮脉代表气脉,没有摸到血 脉,浮则为虚,就是血虚掉了。『寒虚相抟』大家都知道紧脉就是寒 脉,当寸脉是浮脉而且又是紧脉时,我们知道病人是寒虚相抟,这就 代表邪在皮肤。『浮者血虚』浮脉就是血虚。所谓『络脉空虚』我们 人体皮肤最表面是孙络,再里面一层是络,再深的靠近我们筋骨血脉 旁边的就是经,经是最大条的。但是比较深的,再浅一点是络,在皮 肤表面上是孙络,好像树枝密密麻麻的一样。如果『络脉空虚』就是 经的血还足够,但络脉的血不够,『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这意思就是说,如果邪是在右边 喎 的时候造成气血不通,左边的血是好的,结果左边的气血会把右边的 气血牵引过来,于是就造成右边瘫痪掉了。『邪在于络』就是说风邪 只是停留在络上面,不在经上面,病人感觉到的是『肌肤不仁』就是 麻木不仁感。如果『邪在于经』到了血脉神经很深的地方时,病人感 觉到的是『即重不胜』,就是四肢感觉到很沉重。如果邪跑到腑里面 去,主症是『不识人』。血入腑,就是邪进入脑部,影响记性,必不 识人。如果『邪入于藏』藏就是属于心脏这个部分,我们藏神的,心开窍在舌,『舌则难言』就是讲不出话来,『口吐涎沫』这是我们用外 症、表面症状来判断这个病在哪里了,现在诸位了解我们中医有分中 风在络上面,在经上面,在血脉,在腑里面,所以我们下手治症的时 候治法都不太一样。但是所有中风的病人除了在经、在脉、在络上面 的这类中风,一年两年找中医治尚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病情入腑入脏 后,已经半身不遂了,嘴巴讲不出话,这种情形一旦超过一个月后再 来找我们就没有用了,可是西医往往就让病家两三个月后再来找我 们,这时已经失去治病的时机,而这病是不会立即产生死亡的,因此 造成许多病人长年卧榻的悲剧。 『世传中风不语用黄耆防风各数两,煎汤』用汤药的热气来薰病 人全身,也就是利用黄耆跟防风的药气,这个汤叫做『黄风汤』。经 方的观念里面,处方的时候,是以养血补正气,来预防中风,黄耆可 以固表,是非常好预防中风的药,防风也是补正气固表的。党参就是 补气的。当归,川芎是能入血分的药,也都是很好的补血药,补气补 血药物同在一方中,当病家的气血足了,就不会中风。中医的观念和 西医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是看片段的病况来做决定。所以只看到 片段的『中风引起的脑淤血』,脑部出血了,于是就想尽办法事先将 你血压降下来,希望不要让你脑部充血,可是他们不了解光降血压是 没有用的,只是降到形没有神,人不是植物,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的, 情绪起伏大时,会造成你血往上走,药物只是降到形,所以没有用, 如果要吃西医降血压的药,想要有效的话,基本上你必须要去闭关, 到庙里去打坐,然后一个月、两个月都不要见到亲朋好友,从此以后 你就一直闭关在那边,才不会中风。可是你如果有办法闭关远离亲人 的话,你也不需要降血压的药,因为你不会中风了。今天的课介绍完 以后诸位将有很多方剂可以使用,在治疗中风上帮忙很大。

  连建伟:

  张仲景第一个提出了中风病有中脏腑和中经络之分。中经络,病较轻浅;中脏腑,病较严重。中经络又有中经和中络之分,“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风邪中于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以出现肌肤麻木不仁,只要疏散风邪就可以了。​“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风邪中于经脉,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所以出现肢体沉重。​“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气入腑,就不认识人了,甚至连家人、朋友都不认识了。​“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邪人于脏最为严重,舌不能说话,口中吐痰涎。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舌即难言”,即心脏受损。心藏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脏受损则为难治。脾不摄液,所以“口吐涎”,说明后天之本亦伤。

  仲景认为阴血不足,复感风寒导致中风。中风又有轻重之分,轻者中经络,肌肤麻木不仁,或者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重者中脏腑,不识人,不会说话,口吐涎。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有所发展,其中较著名的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他提出“五志化火”,就是五脏情志过极化火,所以情志要有所控制,不能太过。我见过一个中学校长,本来就患有高血压,一天为了学校的事不高兴,把教导主任叫来训话,拍桌瞪眼,大发雷霆,突然就从椅子上滑下去了,就半身不遂了。 张景岳提出“非风说”,他认为中风的病因不是外来的风邪,而是内伤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导致的。就像这几天台风很大,为什么长庚大学的房子没有被刮倒?因为长庚大学的房子结实。一些差一点的、不结实的房子就全倒塌了,因为它本身的结构就不牢固。人也是一样的,为什么老人容易中风,你们就不会呢?因为你们气血旺盛,而老人身体慢慢在衰退,阴血不足到了一定的程度,突然一下子就像房子一样倒塌了。有些人在中风前身体早就有病了,但是还是拼命地工作、赚钱,一旦“病来如山倒”就后悔莫及了。所以人要靠平时的保养,特别是人到中年,每年都应该去体检一次,平时有个头晕脑胀的,不要不当回事,应该量个血压,休息休息。

  到了清代,叶天士提出“阳化内风”说,叶天士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讲的温病大部分是叶天士的东西,他一生忙于诊务,著作不多,有《外感温热篇》​、​《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之后收集他的医案整理而成;《外感温热篇》是叶天士在去游览洞庭山的小船里口授,由他的学生顾景文记录下来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等。吴鞠通提取了叶氏的一些好医案,编了《温病条辨》​。所以《温病条辨》里的方有很多都是叶天士的方,比如银翘散,叶天士只是开了方剂,并没有方名,而吴鞠通给他加上了方名。叶天士对仲景的书很有研究并加以发挥。叶天士认为中风是由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所以叫“阳化内风”说。​, 叶天士对于肝阳上亢、阳亢动风引起的眩晕、抽搐等症有其独到的用药特色:“厚味以滋之,酸味以收之,介类以潜之”​。​“厚味以滋之”,就是用大熟地、阿胶等味厚、滋腻的药来补养肝肾之阴;“酸味以收之",就是用五味子、山萸肉等味酸的药物来补养肝阴,并且起到收敛的作用,使得肝阳不至于上亢;“介类以潜之”,就是用牡蛎、石决明、鳖甲、龟甲等介类药物来平肝潜阳。到了民国时期,张锡纯提出“内中风”,认为“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他治疗“内中风”的著名方剂是镇肝息风汤,方中重用牛膝、代赭石各一两,牛膝补养肝肾、引血下行,代赭石平肝潜阳;玄参、天冬、龟甲、芍药补养肾阴,涵养肝木;龙骨、牡蛎潜阳镇逆;又考虑到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不能一味地镇肝,所以用了茵陈、川楝子、大麦芽疏肝泄热、条达肝气;再加甘草,甘以缓肝急,且可调和诸药。以上都是历代医家在仲景的基础上对中风学说的发挥。下面我们讲侯氏黑散。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