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胡希恕:
“寸口脉迟而缓”,那么“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脉的情形,“营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营啊,营气在血管之内,你重按就是沉取“缓”,那是血不足。我们曾讲太阳中风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按一按,脉不禁按,很缓弱,就叫“阴弱”,也就是里头弱,血少,所以太阳中风由于出汗,血管里的水分也被夺,脉就不禁按,它血少。像伤寒脉,它一点不出汗,血管里头水分相当充实,按脉相当禁按,紧啊。(本条文)说“营缓”,手往里头按,脉没力气,就说明血少,营虚血少为亡血。“卫缓”,轻手摸,这脉缓弱,那么这是中风脉。
“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末疾,“身痒则隐疹”。如果“心气不足”,邪乘虚内入,跟上边说的一样,那么这个(条文)说的是营也缓,卫也缓,不是光说的卫缓,说是血气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取也缓,这说明血少有风邪来克,所以脉迟而缓,这“迟”是有风寒的关系,如果只中于表,那么“身痒而隐疹”,就是荨麻疹这一类,你不挠它,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这叫“隐疹”。就是平时遭遇到风寒外邪,如果心气再虚,邪就乘虚而入,邪气要是“入中”的话,就会影响到里面而造成“胸满而短气”。仲景这本书(讲“中风”之病)到这就完了。底下(所附)是林亿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都没有。再往下就要论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只是介绍了古人的一种说法,他也没有出方子。根据这种事实看,古人对脑血管意外的病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还没有经验。但这种病因为“风”的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世人治疗这个病,动辄就祛风,这种药物是相当有害的。
那么我们治疗这个病,我认为主要就是祛瘀活血,就算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出血在中医观点常常是由于瘀血的关系,好好的血管会出血吗?尤其是高血压,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物,所以三黄泻心汤配伍桂枝茯苓丸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又能降血压又能祛瘀。不祛瘀,这个病是治不了的。现在一般讲这种病,还是认为(病因)是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一改了,不对头。这个病,西医检查得相当清楚了,它不外乎一个是脑血管出血,平时与高血压有关系;一个是脑血栓形成,大概就是这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还这么(用病因是“风”)来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
这个书(对于中风病)也就讲这么三节,一个方子也没出,后来(林亿等人)找的这些方子都不对头。这些找的方子,有治热瘫痫的,“瘫”是一种病,“痫”就是“惊痫”的“痫”,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羊角风”。还有像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这是一种精神病,也与咱们现在说的中风证一点不相关,这个方子也治不了半身不遂。所以林亿他找啊,也找不出来,在各家说法中也没有很好的方法,那么底下头风摩散,它更不是(治中风的方子)了,附子、盐,它治疗头风,就咱们说的偏头痛,这个(方子)与脑血管意外这个病没有什么关系。这是驴唇不对马嘴。林亿找各种医书也没找出合适的方子。没有嘛!
中风这个问题啊,古人有(病因为“风”这个)看法我们(只能)做个参考。咱们要是治这个病根据“风”治,没有治好的,我看到好多(误治的案例),有些人净瞎吹,比如薛立斋他们都是这样的,说我给(患者)吃了多少斤生熟地!脑血管意外的疾病,咱们现在都看出来了:要是病不厉害的话,不治,也就落那个毛病,当时是死不了。那也算是你治好的?不治,它也那样!所以,很多所谓治好中风的病例,都是这类情况的多。说一个患者如何如何病情严重,我给治疗得怎么好,现在这个患者还活着呢。那都不是治好的!这个(情况)我也看到很多,没有见过用祛风药治好(中风病)。所以他这个书,也就寥寥几节,也没深说。后面我们讲的五脏风寒积聚也是,五脏各有风病、各有寒病,(我认为)这都是成问题的。(风病、寒病)这从哪儿来源的呢?张仲景的书在方书中是第一个,再没有比它更早的了。这个(风病、寒病)与《伤寒论》中的中风、伤寒大有关系。中风、伤寒,也不是真的中于风、伤于寒了,说风就在体表、寒就在体表,这么一说可就坏了,所以“无病不是风”。(但有时候和风寒无法对应)怎么办呢?不是风寒那个样子了,就想办法了,说“寒中里头了,可它化热了,人光发烧了,就不恶寒了”。(对于热证,因为没法套用风、寒之说),温病没办法了,就说从口鼻而入,这都是成问题的啊!可是这影响治疗吗?不影响。解释这个自然现象有错误,但现实(辨证施治)是一点不错。在临床上遇到感冒,准是两种病,不是自汗出就是没有汗出。这两种是对的,分成两种类型挺好。汗出(的太阳病)你就不能用麻黄,就得用桂枝汤才对。无汗的你非用麻黄汤不可,用桂枝汤不行。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古人通过实践掌握了这套东西。有汗则恶风敏感。我常给人打个比方,大家都洗过澡,身上有汗的时候,非常怕冷,非常恶风,赶紧披上点(衣物)。没有汗就不恶风。自汗出当然要恶风。古人认为恶风就是受了风邪了,不恶风只恶寒就是受了寒邪了,这东西就在体表呢?就算风寒能影响发病,也不会风寒就来到这里啊。所以,这是值得研究的。
我们就因为这个(古人对风寒的看法),在中医界形成“风寒”是万病之母,什么病都离不开它(风寒)的观念。——假设这一关打不破,中医发展不起来的,我就这么个看法。绝不能像(有人那样)只凭想象,这儿虚了,那儿虚了,瞎诌一大顿,这可不行。所以,中医摆到我们面前的问题啊,挺重要。但是,中医辨证施治是挺妙的事情,你想一想,咱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菌、什么病毒,只要是现太阳病,就根据太阳病的治法进行治疗,是什么病菌、病毒所致的病,都可以治好。这个方法是不是个妙法?我想是个真实的妙法。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所在。无论是什么病,只要现这个方证,就像刚才讲的,疟疾也是,只要现白虎汤证,伤寒也好、疟疾也好,用白虎汤就能治疗,这种治病方法我认为是妙法啊。也不用再求明确诊断嘛!西医就不行了,非把病原体找到不可,才知道是什么病菌啊、什么病毒啊,然后相对应来用药。不然的话,他(西医)就要等待。中医没有这个毛病。这种疗法,就是张仲景所讲的这套东西,是值得研究、值得珍视的。但是,有些错误看法,大家还打什么掩护啊?用不着!我们想把中医理论再提高,中医在整个近代医学上,还是有地位的。我们可不能抱残守缺,一干到底,这是不会好的!咱们都研究这东西,我认为这是当前的急务。可是这个事呢,现在这些大师们都不赞成,他们光在那儿想。
倪海厦:
『寸口脉』如果『迟而缓』,脉跳得很慢、很迟,脉来一息一至、 二至,这是『迟则为寒』。寒都是很迟的脉,缓则为虚,缓的意思是 脉很弱,就是摸上去感觉脉跳起来的力量很弱,所以这是指又寒又虚 了。『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就是血脉缓的话就表示病人失 血,气脉缓的话就表示病人中风了。『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 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 气虚掉,于是风邪等外感进入我们皮肤表面上,我们会感到皮肤身痒, 出瘾疹,就是发红疹。但是如果遇到本身是心气不足的病人时,邪气 就会进入病人内脏,而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将会是肺,因为病人本就虚 了,寒进来就会束在肺上面,把肺缩小了,这个时候你想要大力呼吸, 它又无法大力呼吸,于是就会感觉到胸腔很胀满,气短。一般来说像 这种风疹,身痒而瘾疹,我们都是用麻黄加术汤来治疗。前面我们已 经介绍过此方,麻黄汤加白术在里面,专门用来治皮肤痒疹。
连建伟:
本条也是以脉来论述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迟而缓”,就是手上寸关尺三部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脉迟属寒,脉缓属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营气虚气不摄血就会失血,卫气虚失其捍卫作用就要为风邪所中;“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风邪中了经络,使人皮肤瘙痒并发出瘾疹,这种血虚生风引起的瘙痒、瘾疹,可以用四物汤来治疗,就是“地、芍、归、芎”。我在临床上一般“地”用生地,“芍”用赤芍,因为血虚生风,风生热,而生地和赤芍能够凉血;并且当归和川芎性温,剂量要小一点。还可以加上养血的生首乌,生首乌对于皮肤瘙痒有相当好的疗效;以及祛风的荆芥、防风、蝉衣、白蒺藜等等。“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如果心气不足,邪气内传,影响到心肺,就会出现胸满、短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伤燥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