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古今录验》续命汤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出,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胡希恕:
《古今录验》是个书名,在这个书中有续命汤这个方子。宋代林亿他们也把它附到这个地方了,在这个书中,还有大续命汤,那么(续命汤、大续命汤)这两个方子主治相同,治“中风痱”,“痱”也是风邪的意思,就是中于风邪。“身体不能自收”,就是半身不遂,口也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人昏冒也不知哪儿疼;“或拘急不得转侧”,或身上抽而不得转侧。这个方子真正治这个病是不行的,起这个名字叫续命汤,有些言过其实。这个方子我们看用什么药,含有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用麻黄汤加石膏,(说明)还有外邪,祛风。另外呢,加些补中的药——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又加上当归、川芎,强壮补血。那么如果这个人得了外感,要是心下痞硬,胃不好,同时又有些贫血,严重贫血的情况。这种人得感冒,这个方子我认为在这个情况下可用,否则这个方子不能用,尤其不能够治中风。
现在对中风病,这个方子千万慎用。如果真是有太阳病外邪的证候,发烧,怕冷,同时有严重的贫血,这个方子有时还可以用。但这种情况只能这么说,遇到很少。真正的贫血,恐怕他得少阴病,也不一定得这个病。假设要真是太阳病这种证候,真有贫血,可以用,但是对于中风“口不能言”“身体不能自收”,这个方子要加以小心。“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不让你躺下,把后脊也不要盖太多,靠着椅子坐,那么汗出就好了。“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更成问题了,咱们真遇到哮喘,(如果)一点虚候没有,那你用这个方子可不行!后世医书犯这种毛病犯得大。这个药不是不能治咳逆上气。解表有麻黄,能治,但是必须得里也虚,同时血也真虚,不然的话,搁些温补的药,那哪行啊?所以哮喘、咳嗽、咳逆上气,这种病咱们经常见到,不能随便用这个药。它能治,但得有那种证候,不是说随便这个方子就能治这个病,这是后世医书容易犯的毛病。
连建伟:
“续命”,延年之谓也,指续命汤有却病延年之功。“治中风痱”,续命汤治疗中风,《说文》:“痱,风病也”。我们学过《方剂学》,里面有一个方叫地黄饮子,是治疗喑痱的,“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行。“身体不能自收持”,身体不能由自己掌控,想走不能走,自己作不了主了。“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说话都不会说,糊里糊涂也不知道哪里痛,或者四肢拘急不能转身。仲景认为这个病的内因是气血之虚,外因是中了风寒,所以这个方剂既能补气血,又能祛风寒之邪。补气的用了人参、甘草,补血的用了当归、川芎,配合了麻黄汤散风寒,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又考虑到风寒会化热,所以加了石膏。为防寒凉伤胃,又用了干姜温中和胃。当时古人的看法是,气血亏虚又感受了风寒才造成了中风。所以本病是在补气血的基础上用疏散风寒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条条文很有意思,“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用了两个“不能”,一个“不知”,一个“不得”来形容中风后肢体的不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白虎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