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千金》三黄汤方: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胡希恕:
《千金方》里头有个方剂,叫三黄汤,主要还是关节疼痛,“百节疼痛”,就是遭受风邪、关节疼痛,或者心烦热,恶寒。心也乱,心乱就是心烦啊,一天不愿吃东西,《千金方》里头讲是用三黄汤,我们看看三黄汤里有哪些药呢?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在孙思邈那个时代,药的组成比较简单,还不像后来。这个方子用细辛、黄芪治关节疼,是有可能的。由于恶风特别厉害,这种关节疼用黄芪都可以,但是必须恶风特别敏感,即为正不足于表。风邪也好、湿也好,在体表,你不用黄芪去不了,发汗更不行。细辛跟附子,对关节拘急痛疗效差不多,这两个药就治“百节疼痛”。麻黄、独活、黄芩,是发表解热的法子,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不过,这些药分量都很轻,都几分,古人一两是四“分”,麻黄是五分,也就一两多一点,现在就是一钱多一点,拿现在的克折算,就3~4克;独活比较多,独活这个药,发汗没大力量,有点类似葛根,它是个滋润性的清凉性的发汗药,也可以发汗,但是发汗作用不大;黄芩又有些解热、解烦。
(这个方子)也就是说有外证、有表证,无汗出,但是恶风恶寒相当甚(严重),同时百节疼痛,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药物分析(所推导),不像所说的“中风”,前面搁“中风”两个字,大概林亿就是看到“中风”字样,就把这个《千金》方子放这(《金匮要略》)了。总的来说还是说的“风湿相搏”的这种中风。不过这个方子还挺简单。它底下有些加味,有些混乱。他说“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这没什么道理,“心热”只能加黄连,泻心汤不就大黄配黄连、黄芩吗?心热就指的心烦热,心热加什么大黄啊!所以,底下的加味,有些不是太好。“腹满加枳实”是没问题的。如果上下都满的话,加枳实、厚朴。这都没问题。“气逆加人参”这不对了,气逆怎么能加人参?气逆只能加半夏、生姜这一类的药。人参是补虚的,中虚不一定气逆啊,这个气逆有人参证,都是心下痞。[编者按:胡老似乎说气逆多为半夏生姜证,而较少(当然也可能)出现人参证,不知笔者理解是否确切]“悸加牡蛎三分”,悸指心悸,牡蛎还能治悸动嘛,这倒可以!“渴加瓜蒌根三分”,也行,瓜蒌根治的渴呀,分两种:只要是津液虚的那种渴,加瓜蒌根就对;要是真是阳明有热的那种渴,那非用石膏不可,用瓜蒌根也不对。所以加味也不是随便写到这里的。“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治百节疼痛,这是可行的。这是三黄汤,三黄汤名字起的,就是(根据)黄芪、黄芩和麻黄,不是有三个“黄”吗?就起名叫“三黄汤”。
连建伟:
本方在《千金要方·卷八》上写的是“仲景三黄汤”。卫气不足,外受风邪,营卫不和,故恶寒、手足拘急、百节疼痛;风为阳邪,易于化热,故烦热心乱,不欲饮食。外有风邪入侵,所以用麻黄、独活、细辛疏散风邪;内有正气亏虚,所以用黄芪补气固表;风邪化热,所以用黄芩清热。我们看本方的加减法,“心热加大黄二分”,这里的“心热”,实际上指的是胃热;“腹满加枳实一枚”,“腹满”,即大便不通;“悸加牡蛎三分”,心悸可以用牡蛎安神定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