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近效方》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出自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相关的经方为《术附子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二两,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近效方》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近效方》这本医书中,里头有术附汤。其实这个术附汤咱们讲过了,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就是那个方子,可是放在这里解释就有点不对头了,治什么呢?​“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说得驴唇不对马嘴。那么,这个方子治关节疼,没有表证,咱们在《伤寒论》中讲,风湿相搏,关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即去桂加术,就是这个(术附汤)方子。它没有表证啊!咱们前面研究了很多“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术附汤)这个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尤其他这个小便数,丧失津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他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术呢?附子、术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术也能治湿痹。是外有湿痹、里头还丧失津液这样的病,所以加上附子、术,使小便利变得不那么利。所以老人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的,真武汤里不也有附子、术嘛,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术,也能治痹痛,是这样一个方义,这样一个用意。也就是说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也就是痹痛这类的病,如果没有表证,小便利或不利,而只关节痛,没有其他的,这个方子可以用,并不像他说的“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头眩”还是对的,为什么?因为有术,术是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术健脾,健脾就是健胃,胃这个脏器,喜燥不喜湿,胃有停水不愿吃东西,所以说白术健脾,就从这一点上说的。那么胃停水呢,头爱晕。白术是专祛胃水的,是温性药。可是胃要是没水而用白术那是不行的。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说是主“头重,苦极”​,也不至于那份上。“不知食味”也冲着术说的,就是脾胃虚,术能健脾。他是这样子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不一定就是一天一点东西不吃。它又没有表证,这类的关节疼,不至于那样。所以后世对这个方药的解释,有些理想(编者按:此“理想”似为臆想之意)搁在里面。
这个方子有些特别,给加上引子了,姜五片,枣一枚。这也没有什么关系,要是有点恶心可以加点姜,加大枣没有大用意,可见这是后世的做法,后世都要拿姜枣做药引子,大概需要每剂药后头都要搁姜几片、枣几枚。原方里头有姜枣,它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叫桂枝附子汤(演变的)​。在这儿把姜枣变成药引子了,搁在后头了,这都不合理,原来就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你们回头看看《伤寒论》就是这个方子。
连建伟:
这个方剂是用来祛寒湿的。阳气虚,寒湿重,所以眩晕得厉害,饭也不想吃。我们学过仲景的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这个术附汤就是四逆汤去掉干姜,加了白术。白术祛寒湿、健脾胃,附子温阳,甘草调和诸药。实际上是四逆汤的加减来治疗阳虚夹寒湿造成的眩晕。​《外台秘要》也记载了这个方,并且说是《仲景伤寒论》的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两种疾病。历节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为什么叫历节呢?因为这种病往往出现疼痛遍历全身关节的症状。古人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