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被风扇空调吹住了,麻木;汗出当风的中风;治疗四肢及躯干麻木不仁) [原文]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胡希恕:
这还是接着前节说的,前节只说脉,没说出症,什么是血痹,这里说了,“阴阳俱微”,就是轻取脉微,使劲按脉也微,就是内外俱微。“阴阳”有多种说法,有的指“上下”,寸关尺嘛,在部位上说的,寸脉常说是“阳”,尺脉常说是“阴”;也有时候指“浮沉”,就是轻取脉、浮取为“阳”,重取、使劲按为“阴”,判断里啊。
“阴阳俱微”不是指上下,因为什么呢?因为它底下有“寸口”跟着,所以这是指浮沉说的,轻手按,脉也微,重手按,脉也微,这是津液不足。微在哪儿呢?微在寸口,“寸口关上微”,寸口这个脉是浮沉脉都微,跟上边是一样的。津液不足于哪儿呢?不足于表;“尺中小紧”,跟“关上以下”一样,尺以候里了,风寒进到里头去了。脉跟上面也没有什么错误(编者按:“错误”,估计是指“差异”而言),也就是风寒乘着表虚,血液为风寒所伤,才得血痹证,这是古人的看法。
“外证身体不仁”,血痹病就是指身体麻痹不仁,“如风痹状”,像风痹,也有麻痹的(症状),跟那个(风痹)差不多,但是风痹要疼的,它(血痹)这个不疼。这个病很多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上边说是“宜针引阳气”,这里就出个方剂,这个方剂跟“针引阳气”是一样的。黄芪这个药,大家得注意,古人说黄芪补中益气,是个甘温的药。凡是甘药都健胃,所以说它补中。胃健,水谷之气才充于外。水谷之气是什么,就是精气,也就是津液,(都是)养人的东西。黄芪这个药,我们什么时候用啊?就是体表虚衰,什么虚衰?你看前头那两个脉就知道了,全是津液不足于外,津液就是饮食化生的水谷化合物,再加上氧气,总而言之,就是营养成分啦。营养成分不足于外,外面的营养就不够了,就是营养不良了。由于营养不良,那么在这个部位,很多地方要出现疾病了,就像西医说的知觉神经麻痹,神经末梢靠外边,它要没有营养,它也受不了的。皮肤肌肉有病就生疮。
所以黄芪在《本草》上说的,主“大恶疮”,所以关于疮疡之病,用黄芪的机会最多,道理是一样的,它这块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它恢复不了,这是一;第二,这块儿虚,这块儿有外邪它就祛不了。祛外邪是人体的机能,自然就能祛外邪。(现在则是)这块儿营养不良,所以要补中益气。总而言之,里气也虚,胃也不好,所以用黄芪补中益气,增加这个地方阳气也好、津液也好、营养成分也好,这个地方充足了,由于(营养)不良形成的疾病就要好(起来)。那么就是说,这个地方有毒物,人体虚了(毒物)能待住,一实它就待不住了,病毒也能(得以)祛。所以,黄汗等很多疾病,由于皮肤这个地方(营养)不良造成的恶疮,那都是由于这个地方虚,用什么药,用黄芪。黄芪的作用就在于这儿。咱们后世都把黄芪看成是补气,有肺病也吃黄芪,这是错的,大错特错,它不是补那个气。
仲景书中所说的“阳气”,统统说的是津液,拿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养人的营养成分,我们吃了东西,血管吸收,它往各组织细胞输送营养成分,古人管血管内的叫“营”,也叫作“血”,血是本体,营是作用;血管外叫作“卫”,也叫作“气”。所以(营卫)这两个东西,出血管给组织细胞(营养),就是西医说的血管通透作用。古人在这里,他也认识到了,“多汗者亡血”,要是大发汗,血液就少;要是亡血呢,就没有汗。古人也看到这一点,但不细腻,没有系统地说明,所以这里我们还是要参照西医的说明。
但是这个很奇怪,西医知道什么叫知觉神经,但是这个病他治不了;中医不知道,但他会治。可见,中医的辨证是有道理的,中医管这个叫表虚证,又叫营卫不和,用桂枝汤,表虚加黄芪,它就能治。黄芪我讲半天了,遇到黄芪这种适应情况,像这种表虚,恶风得特别敏感,你用黄芪没错,不是你随便脑子一想,气虚啦,就吃黄芪,不是那样子。
这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为什么要去甘草?它要针引阳气,让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甘草这个药缓,所以泻下药比如承气汤中,大黄、芒硝配合甘草叫调胃承气汤,就能够使泻下不那么峻猛。要去了甘草,那大黄、芒硝力量大了。要加厚朴、枳实,力量更大了,那就是大承气汤。那么,这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是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要加黄芪,甘草不要。(其中的)桂枝汤是调理营卫了。这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我常用,这个方子确实挺好使,如果我们看到血更虚,可以加点血分药,常配伍当归芍药散一起用。
随着证候出入,用药就要加减变化。因为这种病的变化很少,所以就(常用这单纯的)一个方子。(当然)在临床上,随着证候的出入,这个方子可有加减,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那样加减变化。用于神经麻痹而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那)一种原因,若有其他的问题,发生其他的证候,那么根据不同的证候,你就用不同的(方药加减),但是主治的方子还是对的,我们可以加些药味,或者根据当时的情况,与其他方子合方应用。血痹到这儿讲完了,血痹简单。
底下讲的是虚劳。虚劳病大家都知道,咱们常说的劳(痨)病。古人说的虚劳,属于虚寒的这种情况普遍,虚热的情况比较少,你像(虚热的)肺结核就不包括在(虚劳篇)里头。咱们现在管肺结核叫“肺痨”。我们看看他这个书,完了再说。
倪海厦:
再来呢,诸位看,血痹呢,阴阳俱微,阴脉讲的是什么?尺脉,阳脉呢?讲的是寸脉,脉都统统变得很小,血痹,哦,这是虚症麻,哦,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哦,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呢?就是把灸甘草,桂枝汤把灸甘草拿掉,变成黄芪就好啦,那黄芪跟灸甘草,跟甘草本来就长的很像,哦,两个长的很像,那这里不用甘草,用黄芪,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差异呢,因为黄芪呢走表,哦,走表,所以皮肤麻木不仁的时候,只要病人有出现麻木不仁皮肤的时候,哦,大家都可以想到要用黄芪,哦,黄芪五物汤的来源就是这样。那这个黄芪三钱哪,芍药,桂枝,这个黄芪五物汤里面呢?还有个地方,就是要重用生姜,哦,重用生姜,因为生姜呢,这个我们这边讲哦,这里会重用生姜的原因就是因为“关上微”,关脉指的是胃脉,那胃脉比较微弱的时候,代表说胃里面比较寒湿,水份比较多,所以生姜加重,那你要不要记它......生姜?以后开了黄芪五物汤的时候,把生姜加重?不需要。
所以说,诸位呢一定要了解药性,这样的话你临症看到病人的时候,你马上自然直觉就要想到要这样子做,不用说去背很多东西,哦,所以很多东西你不要去背,要体会最重要,哦,体会。这样子你随时开个处方出来,为一个病人设计一个处方,哦,就不会有任何的错误,哦,
连建伟:
前一条血痹病用针灸治疗,这一条就要用汤药来治疗了。“血痹阴阳俱微”,“阴”指营血,“阳”指卫气,就是说血痹病的病人营卫气血都不足;“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寸、关两部脉微弱,尺脉小而紧,说明是气血不足又感受了寒邪;“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的症状主要是身体局部的肌肉麻木不仁,与风痹的症状有所相似,但又有所区别:血痹以麻木为主,而风痹以疼痛为主。血痹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血脉不通引起的,所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治疗。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和桂枝是主要的药物,黄芪温补阳气,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又加了芍药、姜、枣,共五味药。芍药养血,桂枝配芍药可以调营卫、调气血;姜、枣温补气血,也可以调和营卫。本方主要起到了温补阳气、调和营卫、祛除风邪的作用,所以能够治疗血痹。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本篇讲了血痹、虚劳两个病。汉《易纬通卦验》中就有“太阳脉虚,多病血痹”一句。所谓“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太阳
仲景之伤暑的条辩:相关经方《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仲景之热病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